平江起義舊址,原為1867年所建的天岳書院,位于距湖南省平江縣城開發區,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大門上方為清代學者李次青所書“天岳書院”四個大字。大門內壁正中有陳云同志手書的“平江起義紀念館”匾額。1928年6月,彭德懷同志率領的國民革命湖南陸軍獨立五師第一團和第三團三營駐平江,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感召下,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共產黨人在天岳書院發動了“平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1988年,平江起義舊址被國務院公布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2月,平江起義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歷史沿革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平江知縣楊世芳倡議,建天岳花院于縣城南三里的小天岳峰,因名天岳書院。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天岳書院遷于縣城青石巷左。因院前是校場,院后講學不便,即與縣考棚合并。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署知麻維緒集邑紳張岳齡(陜西按察使)、李藻、何忠繼等人,集資新建于縣城南三里黃土侖,即今天的天岳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末男爵、新疆提督、鄉紳余虎恩集資興辦平江縣小學堂于書院內,碑刻猶存,書院改為學堂。這里也曾相繼為平江縣小學堂、平江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平江縣中學堂、平江縣第三師范學校、平江縣立中學、平江縣第一中學的校址。
民國七年(1918年),平江官立高等學堂改為平江縣立師范學校。李六如在這里任教,鐘期光在這里讀書。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18日,時任國民革命軍獨立五師一團團長的中共黨員彭德懷得知黨的南華安特委組織遭破壞,決定將原本已定的武裝起義提前舉行。7月22日上午,一團在天岳書院操場舉行起義誓師大會。下午1時,起義部隊占領平江縣城。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彭德懷在這里指揮20萬紅軍、赤衛隊攻打長沙,并一舉攻下省城長沙。
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值抗戰時期,國民黨27集團軍駐扎平江,該軍司令楊森為平江中學征地,擴建體育場。為方便學生讀書,還修筑了一條4米寬的馬路,并書“直道而行”4個大字,立坊于三陽街路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到達平江,王震、王首道偕隨軍記者周立波駐扎于書院內,傳播馬列主義。
1949年7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平江城后,司令員林彪偕和談代表金明、唐天際、袁任遠、解沛然、李明灝住進天岳書院。7月27日,湖南省主席程潛派程星齡、歐陽方、劉純正等為代表,在天岳書院接頭,協商談判事宜。29日,金明一行赴長沙,與程潛一方代表袁唐星、唐先明、劉公武、彭杰如、王勁修等進行正式談判,順利實現了湖南和平解放。
1958年12月,彭德懷元帥回到闊別30年的故鄉,在天岳書院與平江一中的師生員工親切交談,合影留念,題寫“平江第一中學”校名。
1983年1月,陳云為“平江起義紀念館”題詞。
1985年7月22日,平江起義紀念館舉行開館典禮。書院門前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彭德懷橫刀立馬的銅像。廣場四周,浮雕牌坊、樓臺亭榭、花團錦簇,映射出古老書院金碧輝煌的宏偉氣勢。書院原貌得以保存,并以圖片、實物、模型等形式對平江起義做了準確的花再現。為人們了解平江、了解平江起義、了解平江籍的50多位將軍和100多位聞名中外的名人提供了很好的資料。1987年,收回平江起義舊址、維修后,復原陳列對外開放。
1992年,在平江起義紀念館內左側組建了由王丙乾同志題詞的“喻杰同志紀念館”。
2008年,平江縣縣委縣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平江起義紀念館,重新布展史料陳列,拓寬彭德懷銅像廣場,修繕平江起義舊址。
建筑結構
平江起義舊址占地面積6549平方米,建筑面積3907平方米。天岳書院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筑,它坐南朝北,共有講堂三間,院長住房兩間,齋房50余間,以及天井、過道等建筑。東邊原建有屈子祠三間,宋九君祠三間;西邊有藏書樓及羅孝子祠。建筑宏偉,古樸莊重。除東西祠和藏書樓已不復存在外,主體建筑均保存完好。天岳書院正門門額嵌有“天岳書院”石匾額,大門內壁正中有陳云同志手書“平江起義紀念館”的匾額,東西兩邊嵌有“天經地緯,岳峙淵渟”。
旅游信息
門票信息:20元
交通信息:景區位于平江縣的開發區。在平江縣城乘坐2、4、6、7路等公交車可以到達。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509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01-02 16:30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