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位于天津市河西區越秀路與平江道交口的文化中心,是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天津博物館是由二十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匯集而成。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并組建,其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并重。2007年底對外免費開放,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新館總投資8.3億元人民幣,總建筑面積64003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4000平方米,庫房面積11000平方米。新館特設2800平米的臨時交流展廳。
建筑共3層,最高處33米,主體部分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鋼支撐結構,屋頂為鋼網殼,建筑平面呈半圓形,直徑達186米,基礎形式為樁——承臺基礎。
天津博物館的建筑外形為仿天鵝造型,內部由陳列展覽區、藏品庫房區、圖書資料中心、辦公與技術用房和設備用房等五大部分組成,室外設有容積為6500平方米的天鵝湖。
天津博物館的外觀由天鵝湖、天鵝頸和綠色項鏈構成。天鵝湖直徑130米,水深從30厘米到80厘米逐漸加深,湖岸可供兒童游戲,湖水可作為消防用水。天鵝湖周圍設有湖邊廣場,采用花崗巖鋪地,并在石才下鋪兩層沙和灰土來為防止冰凍造成花崗巖脫落。天鵝頸由從主入口經過天鵝湖進入博物館的回廊構成,屋頂用玻璃覆蓋,在建筑表現上,就象一只白天鵝的脖子,造型豐滿美麗。圍繞天鵝湖的綠色項鏈以10度的角度緩慢傾斜,種植4米以下的植物,再鋪上草坪,作為游人休憩的空間。
天津博物館的外裝修主要包括殼面和玻璃幕墻、采光窗、落地窗。殼面的外形是半徑158米的球面的一部分,表面積為15539平方米,殼面由網殼、保溫層、折板及鍍瓷鋁板構成。玻璃幕墻由天鵝兩翼的側幕墻和與天鵝頸相連的中央幕墻構成,玻璃幕墻上的鋁制窗框主要沿垂直方向布置,以形成從球面邊緣向天鵝湖方向的流線造型,使其與天鵝湖的水面形成有機的聯系。從前廳內的空間眺望天鵝湖,一至三層所有的樓層都與外部環境渾然一體,非常壯觀。采光窗為可開合式,作為前廳和三層展室的通風口還具有排煙、換氣等功能。落地窗傾斜角度為69度。
館藏精品
玉器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制成一對,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采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溫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傳說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
高6.6厘米 底寬9.58厘米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于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厘米,寬9.9厘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發,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清 乾隆款琺瑯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 口徑6.7厘米 底徑6.5厘米
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瑯彩瓷創燒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致。
三代琺瑯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瑯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瑯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瑯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艷,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瑯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里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采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艷麗的審美風尚。
明 萬歷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歷(1573—1620)
高8厘米 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于外銷的瓷器產品。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朱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托平安、祈求吉祥的愿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書畫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
絹本 設色
縱56.3厘米 橫1706.7厘米
《萬笏朝天圖》卷,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可讓二百多年后的我們對這一盛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 展廳中特置專柜將17米巨制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于廣大觀眾面前。[8]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厘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里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圣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巖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云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準確而細致。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致、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于17米的長卷之上。
圖畫重點描繪靈巖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著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并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準備的匯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我們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范瑤恭進。”范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后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并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后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后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硯臺
明 朱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
長24厘米 寬15.4厘米 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朱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朱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于燒制前均著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硯作魚形,與“余”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余,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 伴文人 腹中書滿 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 宋開萊藏”。
此外,硯臺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 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后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朱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
直徑18厘米 高10厘米
此硯石質蒼黑純凈,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于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并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制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印璽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
長12.7厘米 寬12.7厘米 高10厘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莊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征,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并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在清朝可說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后妃中最后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后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后一個入葬的妃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制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后,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后妃用印制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后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致,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戰國 長于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厘米 寬3.3厘米 高1.1厘米
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于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于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青銅器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 口徑45.5厘米 腹圍148厘米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征。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并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并用于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王鼎出土于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云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余件文物封存于縣教育局,后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館。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秦 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
高6.5厘米 口徑8.3厘米 底徑9.5厘米
八角棱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梁。橫梁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旬邑為地名,在陜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準衡器。
展覽介紹
常設展覽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展期:常設
地點:二樓左側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展廳面積840平米,共展出館藏古代青銅器、玉器、書畫、瓷器、工藝等類別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63件套,通過對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詮釋,凸顯中華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讓觀眾從中真實感受古代中國人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傳統。
天津人文的由來
展期:常設
地點:一樓大廳右側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天津人文的由來”是天津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它概略地展示了天津自舊石器時代末至清朝中后期上萬年的歷史進程,揭示了天津從不毛之地到運河城市的曲折過程,對于因河、海交匯與毗鄰首都而形成的軍隊屯駐、人口聚集、漕運樞紐、商品流通等影響古代天津發展的重要因素給予了突出展示。
中華百年看天津
展期:常設
地點:三樓左側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中華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館最重要的基本陳列之一。展覽展示了天津自鴉片戰爭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間的風雨歷程,表現了天津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在屈辱中奮起抗爭,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奮斗。從抵御外侮、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國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天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工商業城市和中西文化交匯前沿的曲折過程。
主題展覽
江南雙盛——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繪畫作品聯展
展期:2015年2月10日 至 2015年12月10日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金陵是古都南京的別稱,明代長期作為留都,清初留都的地位雖不復存在,但因地處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江蘇地區,人文薈萃,仍是一個文化中心。明末清初之際,許多畫家聚集于此,史稱“金陵八家”或“金陵畫派”。他們的作品往往描繪金陵一帶的自然風光,普遍重視對物象的刻畫與再現,并未簡單因襲前人的繪畫程式。相近的審美創作指向,相互之間的影響,使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有別于其他繪畫流派的地域性特征。
同期,在距離南京三百多公里的安徽,這里自古以來人文積淀深厚,皖南地區經濟尤為發達,有著更為濃厚的文化氛圍。明清鼎革之變,給生活在此的一批文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沖擊。他們大都不愿與清朝統治者合作,作為遺民隱居不仕,投身繪畫,或貌寫家鄉山水,或在作品中表達痛楚與孤寂,感情真摯,筆墨形式與情感的表達相互交融。因新安江流經皖南,清初安徽的這一畫家群體,史稱“新安畫派”。
見“怪”非怪——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
展期:2014年5月1日 至 2015年2月28日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清代康﹑雍﹑乾三朝鼎盛,揚州是全國漕運、鹽運的轉輸中心,東南商業重鎮。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發展了揚州的商品經濟。書畫藝術品的商品化日趨明顯,書畫藝術品市場空前繁榮。于是,承繼清初石濤、八大畫風,注重生活感受,致力于發揮創作個性,藝術作風趨向自由奔放的一批畫家受到市場的推崇。由于藝術特色上表現出個人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突破傳統,故史稱“揚州八怪”,后亦稱之為“揚州畫派”。“八怪”并非只有八人,而是一個十余人的畫家群體,“八”字則看作約數。雖稱為“怪”,實則為新,不僅是畫法面貌新,而且是審美情趣新,成為十八世紀中國畫壇突破正統派桎梏的一股生力軍,并對后世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展廳面積為750平方米,展覽共展出“揚州畫派”十二位畫家的百余件作品,比較系統地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器蘊才華——文房清供陳列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本次展覽分作四德春秋、墨潤飛香、紙壽千年、硯田墨海和雜寶諸陳五個單元來陳列文人的書畫工具和清供實物。并透過文物本身折射出文人的優雅生活和審美情趣,以及掌控文玩進行創作的高深造詣。讓觀眾體會文人創作藝術品之儒雅,這些文房器具蘊含了中國文人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才華。在展廳中還通過不同文房景觀及古人進行書畫交流活動的繪畫作品再現文人創作的環境。
該展廳面積為800平方米,此次展出天津博物館珍藏的文房清供精品340余件套,大部分是文人書房用具以及陳設器物或書畫作品。
臨時展覽
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侖文物特展
展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地點:四樓臨展大廳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拿破侖.波拿巴出生于1769年,于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并頒布《拿破侖法典》;1815年經歷滑鐵盧會戰失敗,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島;1821年,孤島余生、雄鷹隕落,在圣赫勒拿島去世。他的傳奇一生至今為后人津津樂道。
《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侖文物特展》以法國大革命時代為背景,以拿破侖身邊重要人物為線索,借助親密人物自述與拿破侖文物呈現,展出包括“拿破侖在楓丹白露”、“拿破侖大帝”、“雅克.路易.大衛繪制的拿破侖的肖像畫”等數百件展品以及“拿破侖家族”、“拿破侖愛情”、“拿破侖執政”等介紹視頻,詳細敘述其與母親萊蒂齊婭、政敵塔列朗、第一、二任夫人約瑟芬與路易絲以及下屬繆拉與貝特朗之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全面回顧拿破侖的光輝歲月,揭開其波瀾壯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同時,為營造真實貼切的歷史環境,展覽還將復原1806年拿破侖為紀念奧斯特里茨戰役獲勝而籌建的法國巴黎雄獅凱旋門,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
該展覽得到了中法建交50周年慶典活動委員會的認證與支持。展品主要由法國拿破侖基金會提供,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拿破侖及其帝國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征。
交通指南
天津博物館站:公交662路、668路、686路、868路、912路、835路、800路(單程)、47路(單程)。
賓館南道站:公交641路、675路、826路、906路、800路(單程)。
文化中心公交站:公交675路、912路、機場專線5路,4路。
地鐵:5號線、6號線文化中心站、10號線銀河廣場站。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419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05-14 10:44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