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烈士陵園是為高臺地區為紀念犧牲的烈士而建立的墓園。該項目國家批復建設的內容主要是紀念館、管理用房及附屬設施,根據陵園整體布局結構的需要,高臺縣自籌資金追加了紀念碑、浮雕墻、大門組雕、公墓整飭等建設項目,使項目總投資增加到了3600萬元,其中:土建及基礎設季建設2300萬元,紀念館布局1300萬元。工程于2008年6月動工建設,2009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基本介紹

  高臺烈士陵園是為高臺地區為紀念犧牲的烈士而建立的墓園。該項目國家批復建設的內容主要是紀念館、管理用房及附屬設施,根據陵園整體布局結構的需要,高臺縣自籌資金追加了紀念碑、浮雕墻、大門組雕、公墓整飭等建設項目,使項目總投資增加到了3600萬元,其中:土建及基礎設季建設2300萬元,紀念館布局1300萬元。工程于2008年6月動工建設,2009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高臺烈士陵園位于甘肅省高臺縣東南角,坐東向西。陵園正門橫額為朱德親筆所題。正門背面鐫刻著郭沫若親筆所題“浩氣長存”4個大字。

  陵園大門中有花崗巖大型英雄群雕“血戰高臺”。園中有紅五軍陣亡將士墓碑和公墓,還有董振堂烈士紀念亭,橫聯為“寧都豪氣千秋在,高臺雄風萬古傳”;以及楊克明烈士紀念亭,橫聯為“三過草地心猶壯,一死高臺志未移”。

  為提升教育基地的整體形象,進一步增強教育功能,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獨特優勢,2007年6月,高臺縣委、縣政府積極爭取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項目。該項目國家批復建設的內容主要是紀念館、管理用房及附屬設施,根據陵園整體布局結構的需要,高臺縣自籌資金追加了紀念碑、浮雕墻、大門組雕、公墓整飭等建設項目,使項目總投資增加到了3600萬元,其中:土建及基礎設季建設2300萬元,紀念館布局1300萬元。工程于2008年6月動工建設,2009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擴建后的高臺烈士陵園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占地8.8萬平方米,建筑主要突出莊嚴肅穆、凝重簡潔、大氣磅礴的特點,著重體現出紅西路軍血戰河西、血戰高臺的悲壯征程。整體布局呈“7”字型,依中軸線由西向東依次遞進排列,陳展方式采用多媒體景觀箱、光電模擬場景、壁畫、雕像、電子沙盤、圖片照片、投影等。目前,館內亭、館、園、廊、碑、墻、雕塑等建筑物和花壇、草地、松柏相互穿插環繞,布局合理,使歷史回顧與現實創新融為一體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一流基地。

  歷史沿革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三十軍、第九軍和方面軍總部及第五軍奉命西渡黃河作戰,11月,過河部隊稱西路軍。1937年元旦拂曉,西路軍紅五軍在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領下,英勇奮戰,一舉攻占高臺,俘高臺偽縣長以下1400余人。在董振堂領導下,建立了高臺人民政府,組織起了有一個團兵力的抗日義勇軍,接收改編人員近千名。1月12日,敵馬步芳、馬步青集中2萬人圍攻高臺。在6倍于己的敵人面前,董振堂動員全城軍民積極組織抵抗。紅五軍指戰員,浴血奮戰,英勇抗擊。由于高臺敵我力量懸殊,戰斗至1月20日,全城部隊彈盡糧絕,除個別人員突圍外,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十三師師長葉崇本、參謀長劉培基以下3800余人全部壯烈犧牲。據高臺戰役中紅五軍的幸存者、老紅軍、老將軍孫毅講:在戰斗的最后時刻,董振堂已身負重傷,為了不當俘虜,他命令警衛員開槍打死他,警衛員死也不肯,他便掏出手槍自殺了。他的頭顱被敵人割下來,先是掛在城頭上示眾,后來又送到蔣介石那兒。剩下的同志被敵人集體屠殺了,最小的才9歲。噩耗傳來,紅軍廣大將士深為悲痛。同年,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在延安寶塔山下,為董振堂等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