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莊地道戰遺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是抗日戰爭中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冉莊地道開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擴建,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6萬平方米。
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干線,長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和通往外村的聯村地道4條,全長約16千米。 紀念館供游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歷史見證,是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英勇斗爭精神的歷史見證。
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8月2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016年12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冉莊地道戰遺址入選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冉莊地道于開挖,初期僅是村民為躲避敵人的殘害,自發地挖了單口洞用于隱蔽防身。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冀中區黨委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斗爭。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均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地道戰從此誕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冉莊開始擴建地道,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1959年,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建成。
1991年,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
2008年10月15日,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動工,新館館址位于保護區外、冉莊村南九龍橋西南側。
2010年8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竣工,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面向游客開放。
遺址特色
結構
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干線,長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和通往外村的聯村地道4條,全長約16千米。
地道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戰時期全村450戶,當時地道口405個,其中用于作戰的地道口30個,通往外村突圍的地道口3個,其他地上地下各種作戰工事140處。冉莊地道一般寬0.7至0.8米,高約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最寬的地方也只能勉強同時通過2人。
地道設計巧妙,構造復雜,設施完備,設有指揮部、儲糧室、休息室、陷阱和廁所,并裝有照明燈和路標,地道的出入口靈活多變,多設在墻根、牲口槽、炕面、鍋臺、風箱、井口等處,地道還與水井相通,既通空氣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達,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廟、碾子、燒餅爐、墻體等做成工事和掩體,都由地道連接起來。
冉莊地道戰遺址新館占地24畝,總建筑面積3260平方米,布展面積1800平方米。紀念館供游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特點
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墻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文物遺存
綜述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留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筑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墻院豬舍,偽裝的地道口和34處作戰工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是冀中平原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6萬平方米。紀念館館內藏有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革命文物4件,二級革命文物17件,三級革命文物77件,另有輔助展品205件(套)及照片、圖片130幅。
地道工事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內各種地下設施共有23種,256處之多,如地下指揮部、儲糧室、兵工廠、水井、翻板、卡口、雙層地道、翻眼等。
地下兵工廠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民兵為了解決彈藥不足的問題,自己動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廠。分工主要有鍛軋組、鑄造組、機加工組。鍛軋組以烘爐為主,鍛造打制大刀、長矛、土槍及各種武器配件。鑄造組通過利用廢鐵等鑄造地雷、手榴彈。機加工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彈把柄等木制配件,還用來加工制造鏜床、土槍、火槍筒等武器零部件。
雙向地道
冉莊地道網中有一條雙向地道,這條地道內有兩扇可以活動的門,可以將地道關閉,通道兩端有翻板陷阱,敵人到了這里就如同進了囚籠,叫“堵住籠子抓雞,關起門來打狗”。
翻眼
翻眼是地道內的一種防御設施。翻眼有兩種,一種是向上翻的,另一種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來防毒氣,因為毒氣比較輕,只向上走。而且它還是地道內一處防御設施,當敵人進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進行攻擊。
卡口
卡口是地道內的一種防御設施,因為它比較矮小,如果敵人放毒氣或放水,民兵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口堵上,將地道隔離。
水井
冉莊有一眼磚砌水井,它是通往地道的13眼水井之一,做地道內排水、取水、通風之用。電影《地道戰》中,日偽軍抽水灌地道,地道內民兵群眾又讓水流回原處,即拍攝于此。
獎旗
獎旗,國家一級文物。冉莊地道戰數次戰斗勝利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清苑縣人民武裝委員會將冉莊公布為“抗日模范村”,并發給獎旗一面,獎旗由原民兵副隊長梁連恒秘密保存,直至1959年建館,梁連恒將此旗捐獻給冉莊地道。
遺詩
張森林遺詩《從戎賦》,國家一級文物。《從戎賦》是張森林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參加抗戰時所寫,后由梁連恒保管。1961年梁連恒捐獻給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張森林遺詩《就義辭》,國家一級文物。《就義辭》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張森林犧牲后,高志等人用清水洗其身時,從他的內衣袋中發現了該詩稿,高志收藏,到1961年捐贈給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榆木炮
榆木炮,國家一級文物。冉莊村民把大榆樹柁挖成洞,外面用鐵絲捆緊,里面放上炸藥、石塊、鐵球等物,用來轟擊敵人。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8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5年1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
1996年,冉莊地道戰遺址進行較大規模的修復和建設,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礎上,又修復舊地道400余米,并同時修復、復原了地下兵工廠、地下儲糧室、抗日村公所(呂正操司令員收編聯莊會舊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員會(九地委城工部)、冉莊抗日武裝委員會等舊址。
1997年6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3年9月,冉莊地道戰遺址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2004年,清苑縣成立“清苑縣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暨清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成員單位包括文化、公安、計劃、環保等24個縣直部門。
2005年8月16日,國家文物局下發“文物保函[2005]915”號文件,對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編制的《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做出正式批復。《保護規劃》中包括冉莊地道戰遺址文物整體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紀念館遷建三大工程,在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文物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2006年先后實施。
2014年8月2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開放時間
09:00~16:30(逢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
交通信息
自駕
經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清苑區路口下道南行3千米,再右轉駛入通往冉莊村的縣級旅游專線公路直達;
經G107國道或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望都下道,走省級公路蠡野路張望段向東行20千米即到。
公交
自保定客運中心站乘坐保定~陽城、保定~李莊、保定~北段莊班車到冉莊下車即到。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746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8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