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閩臺緣博物館座落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區西北側,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中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也是研究大陸與臺灣關系史特別是閩臺關系史的重要學術機構。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先后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發展歷史
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視察泉州閩臺關系博物館時指示,要擴建或新建一座閩臺緣博物館,使之成為全國性對臺宣傳和交流基地。
2005年2月24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方案設計通過了有關專家和相關部門的會審。
2005年2月25日上午9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奠基。
2005年3月15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文物文獻征集全面展開。
2005年4月23日,樁基工程開展實施。
2005年5月7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樁基工程完工。
2005年6月13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設進展順利,主體建筑已經進入施工階段。
2005年7月初,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體建筑完成底層結構。
2005年9月9日上午8時30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網站正式開通。
2006年3月20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園林景觀建設全面展開。
2006年5月17日,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長劉曉航率國臺辦、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科院等部門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到泉州,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設與布展進行審定。
2006年5月27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正式開館。
2008年5月18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2020年12月30日,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聯盟。
建筑布局
主體建筑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采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四道斜階斜穿屋面,每道斜階有108個臺階,可以直通館頂的觀景天臺,縱覽泉州市區全景。整座建筑充分利用紅磚、白石。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完美結合的閩臺建筑典范,該館的中庭、走廊、客廳回廊等公共建筑都是采用閩南出磚入石的裝飾技術。
博物館頂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其頂部的金色“和平蓮”高6.2米、最大直徑寬達4米,放置在館頂非常醒目。通向觀景天臺的屋面斜階在設計時就充分運用儒家“萬物歸宗”的思想及閩南建筑特色,而“和平蓮”的安置更加強化了這一理念。
博物館前
主體建筑前2萬平方米的大型景觀廣場,入口處的“九龍柱”,高19米、直徑2米,是祖國大陸最高的一對“九龍柱”。“九龍柱”重達135噸,前面的臥碑寬12米、高2.5米、厚1米、重達70噸,由一塊完整的礱石構成。中央是個長74米、寬18米的巨型水池,水面將主體建筑倒映在池中。這座大水池在設計時還特意將水池的源頭抬高0.2米,因此注水會由里向外源源不斷地流動。
展館布局
綜述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共分為四層,展廳總面積7355平方米。二樓的基本陳列《閩臺緣》和三樓的專題展《鄉土閩臺》,,一樓還設有國際學術報告廳、臨時展廳、庫房等。四樓為信息中心和辦公場所。
二樓展廳
“閩臺緣”主題展廳,是整座博物館陳列的核心,總面積達3466平方米。分七個部分共21個單元,87個項目。第一部分為“遠古家園”,分“陸橋相連”、“史前文化”二個單元;第二部分為“血脈相親”,分“閩越東徙”、“大陸民眾遷臺”二個單元;第三部分為“隸屬與共”,反映閩臺間的“法緣”關系;第四部分為“開發同工”,分“農耕水利”、“手工制造”、“商貿交通”三單元;第五部分為“文脈相承”,由閩臺兩地方言國語、科舉考試及戲曲、民間藝術四個單元組成;第六部分為“諸神同祀”,主要通過展示兩岸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間信仰的情況;第七部分為“風俗相通”,以閩臺兩地歲時節慶、生命禮俗和衣食住行等共同的習俗為主要內容。
三樓展廳
“鄉土閩臺"展廳,面積為2889平方米。該展覽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通過全場景式的陳列手法,展現閩臺兩地共同的民俗風貌。“春”以“新春鬧上元、清明祭祖先”為主題,展示閩臺人民春節賀正、元宵賞花燈、清明掃墓祭祖等傳統習俗;“夏”以“端陽競舟鼓,中元賽普渡”為主題,展示閩臺兩地端午節賽龍舟、七月“中元節”普渡等傳統習俗;“秋”以“卜餅萬家喜,對渡郊商急”為主題,展示閩臺兩地中秋節博餅等傳統習俗及商郊活動。“冬”以“進香還宿愿,歲末喜團圓”為主題,展示閩臺兩地共同敬奉的神靈及燒王船的習俗、進香活動。該展廳,還以蚵殼厝、閩臺老街、古戲臺、古牌坊等造景,集中地體現了閩臺兩地的歷史人文景觀,具有濃烈的閩臺鄉土氣息和傳統底蘊,讓觀眾在參觀和參與中體味兩地的親近。
館藏精品
明泥塑釋迦牟尼佛坐像
螺發,垂耳,身穿通肩大衣,結跏趺坐,涂彩,大多脫落,現所坐蓮座是另加的。
清石雕施瑯坐像
花崗巖石質,穿戴清朝服飾,雙手相迭置于胸前、直立、座長方形略缺。
道光款銅編鐘
雙凹口,圓頂,器身有多條橫直凸線和弦紋,書許多戟,有幾條已斷掉,一面鑄陽文楷書“貢生康濟時敬置”,一面鑄陽文“道光著雍困敦如月之吉”,口沿上鑄陽文“甬水冶坊協和號造”。竹節形花狀長柄。
清鐵炮前弇后豐,衣如覆笠,中部有一對耳軸,鐵銹斑駁。
民國錫制菱形雙層亭式宮燈
上為鏤空花紋葫蘆頂,上下二層為層蓋,纏枝花翹角,上層有雕花圍欄,立四角柱,四面玻璃繪五彩人物圖案。下為懸空四角曲足。束腰菱形支撐,菱角欄座上凹。座束腰,四獸足,下為座框,均雕飾纏花枝,通體呈菱形狀。
清錫制“關雎”八角形斗燈
棱形白色塑料燈已開裂呈兩半,兩座相迭處已脫節,上半部分略向左傾斜。
清竹編內衣無領對襟,長袖,竹編衣,系用竹篾片編織為斜方孔和六邊孔的透氣編衣,織工精致。
清“木雕三王府”王爺像
器表漆脫落嚴重,顏色大部分褪去,局部有蟲蛀,胡須脫落,底座均有裂痕。
清彩繪木雕臨水夫人坐像
頭戴冠,身穿圓領道袍,雙腳著地,端坐于座上,座已缺,雙手略殘,脫彩。
清彩繪木雕媽祖坐像
盤鬢,內穿袍,外加開襟大衣,雙手平舉持圭端坐于座上。身上彩繪已脫,又涂有黃彩,圭已失,座已無。
清木雕媽祖,順風耳,千里眼
媽祖頭戴冠,身著開襟大衣,雙手平舉于胸前,持一物端坐于座上,座略殘。千里眼,順風耳均作鬼仔形態,赤足立于不規整的扁圓形座上,三尊均已熏黑,媽祖手持物已失。
清金漆木雕新娘轎
木質頂凸起,斜方形蓋,周以六邊雕花瓶形木欄,連以六邊花堵,轎身六邊,雕刻拱形垂珠和尖拱形花堵,周邊雕飾拱形門式和各種花邊,下座以雕刻各種花式及雙龍戲珠禪獸等8個獸首足,前面門板已缺,遮以財神,八卦埕彩簾。貼金箔,髹紅漆,雕工精細,繁縟,為迎娶新娘的座轎。
清竹編內衣無領對襟,長袖,竹編衣,系用竹篾片編織為斜方孔和六邊孔的透氣編衣,織工精致。
場館特色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中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面向海內外宣傳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與臺灣同胞相互交流、促進合作發展的重要平臺,宣傳福建、宣傳海西的重要窗口。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臺兩地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其中主體建筑有通向觀景天臺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階,象征著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觀景天臺上的和平蓮則將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景觀廣場由館名臥碑、倒影池、音樂噴泉、九龍柱、七彩燈柱等組成,以極富閩臺建筑特色的紅色為基調,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顏色和特制紅磚,紅白相間分隔出醒目的圖案,與主體建筑融為一體。九龍柱和臥碑構成一組寓意深遠的景象,以“九龍吐珠”象征海峽兩岸同胞都是龍的傳人,海峽兩岸關系堅如磐石。景觀廣場中間的倒影池的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斷地流動,象征著海峽兩岸關系源遠流長。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二樓平臺有兩幅石壁雕。這兩幅長各16米、寬各4.5米的巨幅浮雕內,不僅容納了海峽兩岸共同矚目的媽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觀與著名史跡開元寺、東西塔、老君巖、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還將臺灣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盡收其中。
泉籍旅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成功爆繪了一幅巨型火藥爆繪壁畫。該畫高18米、寬9米,面積達162平方米。畫面由一棵大榕樹及樹根構成,用火藥在特制的大麻紙上爆破,炙燒繪成畫。作品后面運用現代化LED燈光藝術和現代化電腦技術控制,將180個百家姓顯像在這幅壁畫上,由電腦控制與榕樹交映顯現出奇妙的圖騰。這幅壁畫寓意深遠,象征著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參觀須知
地理位置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北側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為9:00-17:00(16:30關閉入場),全年開放。若遇特殊情況,開放時間將會另行公告。
交通路線
公交37、46、601、201、203、208路至閩臺緣博物館站下車。
公交17、21、22、26、27、33、602路至西湖公園站下車,往北走約1000米即到我館。
公交15路至經貿學院站下車。
獲得榮譽
2018年5月28日,入選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第十三屆福建省文明單位”候選名單,并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752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1-01-04 16:06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