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堡鄉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下轄1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6919人(2017年) ,農田2萬余畝,主要作物以玉米、小麥和大豆為主。該鄉交通便利,地理優越,并積極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發展苜蓿、蘆筍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農村經濟總收入達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95元。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名單。

  歷史

  劉家堡,鄉、村名。俗稱堡兒上,明吏部尚書王瓊故里。相傳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曾住柳林莊、監軍莊,并在此筑堡屯兵。

  地理

  劉家堡鄉地處太原市小店區城區南端,北鄰小店鎮,南連清徐縣,東接北格鎮,西傍汾河與晉源區相毗。轄區面積45.87平方公里,4萬畝耕地,常住人口36919人(2017年),13個行政村(王吳、南馬、洛陽、石溝、東里解、西里解、河灘、劉家堡、東柳林、西柳林、監軍莊、東草寨、西草寨)。

  自然條件

  劉家堡鄉處于新生代晉中斷陷盆地西北部,全村地勢平坦。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干旱氣候,晝夜溫差較大,常有風沙天氣,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濕熱,秋初降雨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氣溫11度,年降水量520mm,日照平均2672小時。

  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方面,“十五”期間農村經濟增長速度約為7%,農民人純均收入增長速度約為11%。2006年村經濟總收入5730萬,農民人均純收入5515元,村可支配資金15萬元。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種地、養殖、外出務工。

  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13個行政村通過強力實施村莊道路硬化、集中供水、村居綜合整治、水利設施建設、沼氣入戶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六大工程,整體推進了全鄉新農村建設步伐。該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3億余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5395元,同比增長12.5%;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6.8億余元,同比增長24%;工業總產值完成5.5億多元,同比增長21.23%。

  勞動力方面,全村勞動力總數1200人,06年末累計轉移勞動力400余人,占全村總勞動力數的33%。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占總勞動力的40%,第一、二、三產業占有勞動力比重為2:1:2。

  生活水平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電話入戶率達70%,自來水入戶率達100%;農民購物環境明顯改善,建立了以田和農家超市和新合作農家超市為主的購物商場,同時,輔之以中小商店,形成了固定的蔬菜、服裝、餐飲店面,進一步方便了本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村內主干道及村環繞路全部實現柏油路,方便了本村居民出行及經濟發展對道路的基本需求。

  公共服務方面,建立了兩個標準化的村級醫療衛生所,實現了業務用房與生活用房分開,新型醫療合作參合率達到91%以上;村內建有一所小學,學生共計498人,教師共計17人,農村小學、初中適齡入學率達99%、98%。

  業余文化生活方面,村中有村民自發組建的鑼鼓隊、秧歌隊、武術隊和龍燈表演隊,同時成立了老年協會,建立了圖書室、乒乓球室等,村民業余文化生活較為豐富多彩。

  產業發展方面,畜牧業主要以養豬和雞為主,分別為660多頭和8000多支,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在周邊村鎮享有一定聲譽。種植業主要是種植傳統的玉米和小麥,分別為953畝和1500畝,基本解決本村村民的生活需求。

  新農村建設

  小店區劉家堡鄉13個行政村通過強力實施村莊道路硬化、集中供水、村居綜合整治、水利設施建設、沼氣入戶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六大工程。  通過實施六大工程,劉家堡鄉的生產生活條件漸趨完善。新農村建設以來,該鄉首先制定了產業發展十年規劃,根據各村實際,村村都制定了整體規劃,個個都有重點發展項目,為全鄉科學合理地開展新農村建設創造了條件。全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了集中供水工程、小水利設施改造工程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解決了全鄉1.5萬余人的飲水問題;投資170萬元對全鄉6個村2萬余畝農田進行了以修建橋閘、泵站、防滲渠道、灌溉井機、硬化田間道路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全面改造。大力實施沼氣富民工程,全鄉新建沼氣池126個,沼氣專業村河灘村建池入戶率達到了84.7%。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加大了對全鄉街道的清理、硬化、綠化、亮化力度。投資768萬元,完成了45.9公里道路新建和硬化工程,新建垃圾池137座,清理垃圾1.5萬余噸,粉刷墻壁面積5.6萬余平方米,植樹2萬余株,新建花池、小公園面積3210平方米,新增綠地5000平方米,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

  新農村需要新農民,該鄉利用農閑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目前13個村已有8個村成立了星火科技培訓學校,并舉辦了8期培訓班,已有400余名農民接受了培訓,走在了全區前列。鄉政府還圍繞“農”字做文章,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品種結構和布局。積極引導群眾種植蔬菜、花卉、苗木、苜蓿、蘆筍、食用菌等高效經濟作物,全鄉苜蓿種植面積達300余畝,蘆筍種植面積達300余畝。在發展城市農業的同時,該鄉大力實施“工業強鄉”戰略,結合自身特點,把招商引資與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結合起來,發展了一批為大型國有企業配套加工的冶煉、鑄造、焊接、機械加工業企業,切實帶動農民增收。構建了科隆源種養有限公司、漁樂苑脫水蔬菜廠、洪發脫水蔬菜廠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旺達優質奶牛培育基地,形成了東草寨、西草寨2個蔬菜專業村和河灘、監軍莊2個蘆筍示范村,為推動劉家堡鄉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信訪工作

  一是構建信訪工作網絡。成立了由鄉黨委書記任組長,鄉紀檢書記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信訪工作領導組,確定專職信訪工作人員,具體負責信訪案件的調查處理。二是實行領導包案制。在信訪案件辦理中,對上級領導及主管部門批轉的群眾來信,采取領導包案,鄉主要領導簽批后,由分管領導牽頭,責成工作人員組成調查組調查處理,并及時將調查情況反饋給有關部門。三是抓信訪“源頭”管理。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了解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和政策法規;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制度;加強基層信訪聯絡員隊伍建設和人員管理,進一步拓寬信訪信息傳送渠道,及時發現和解決一些苗頭和傾向。四是信訪工作人員以“三心”對待信訪群眾。對待反映問題的群眾要“熱心”;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要“細心”;對反映不當的問題要“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