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鎮隸屬于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地處瑞安中南部,是104國道線與56省道線的交匯點南側,東接瑞安市區,西鄰文成、泰順縣,南聯陽和福建福鼎縣,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北處飛云江泮。距溫州機場僅48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三面環山,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水陸交通便捷,因而被稱為“浙南縣通衢”。宗教文化:西隱古寺,明教寺,白巖亭,圣井山等,圣井位于大南和曹村鎮之間,海拔749米.圣井山為浙江南部宗教圣地,主要有石殿、寶昌寺、通濟寺、景福寺、老虎山、老鷹山、老虎洞、橋司洞景點。?曹村鎮共有18個行政村轄2個居民區,太平橋居民區,曹川居民區,鎮中心有6個村,分別是曹東、曹西、曹北、曹南、西前及曹平,南面有上都村、南岙村、南堡村、碗窯村,東片有東岙村、丁岙村,宋岙村、大板橋村、女岙村,北面有三個村分別是姜山村、許南和許北村,共21717人(2017年)。全域景觀化的曹村模式,曹村定位為“甌越糧倉、東南儒鄉”,構筑泰安進士文化步行街、虎邱書緣、回香人家、花谷錦簇、稻香云水、桃源探藝、西隱晚鐘、梅隴溪行、圣井射御的曹村九景。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名單。
鄉鎮概況
鄉鎮區劃調整后,全鎮區域面積36.52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8個行政村轄2個居民區,共21717人(2017年)。森林覆蓋率達45.6%,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自然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據考證,曹村歷史上曾出過82名進士,俗稱“中華進士第一村”。
近年來,曹村鎮立足生態資源以“文都武鄉,甌越糧倉”為目標,以“農業為核心、生態為基礎、文化為靈魂、項目為支撐”核心,具有集農業生產、生態旅游、戶外運動、鄉村休閑、文化體驗、康體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核心景區。
環線串聯田園鄉村景觀、泰安進士文化步行街、進士文化國學館、東岙蓮清園、東岙文化禮堂、垟心島、南岙革命紀念館、許岙南拳武術文化館景觀、南部桃源花海景觀、中華儒學景觀和許岙運動景觀區;外圍銜接梅隴溪景區、圣井山景區和北部的石垟湖景區和太平古橋等,滿載著曹村兒女對幸福、平安的向往,記載著曹村鎮的新城飛速發展。?
南宋紹興年間狀元王十朋為同年進士、好友曹逢時(曹夢良)寫的祭文
古時曹村,科第蟬聯、簪纓蔚起,獲得“中華進士第一村”的美譽,閃耀著曹村人崇耕尚讀的智慧光芒;當今曹村,仍然英才輩出,沿襲著曹村人崇耕尚讀的文化根脈。
201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0.8% 。被瑞安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域次中心。近年來,先后榮獲浙江省教育強鎮,文明鎮,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生態鎮,并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2018年5月,曹村鎮入選浙江省環境綜合整治2018年度省級樣板創建名單,榮獲中國耕讀第一鎮,2020年瑞安市曹村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江曹線是曹村鎮東部主要的南北向交通干道,為沿線村莊連接56省道的唯一交通路線,今后將打造成浙南鄒魯修學帶中一條重要的路線——田園樂居線。該線總長約4.6千米,沿山腳自北向南延伸,北至女岙村北,南至東岙村南,貫穿東岙村、丁鳳村、宋岙村、大板橋村和女岙村,道路寬度約6米,雙向二車道。
江曹線的空間結構為“一心一帶四區”:“一心”指東岙公共服務中心,“一帶”指江曹公路景觀文化帶,“四區”指女岙、宋岙、丁鳳和東岙,分別為稻米故事、稻香工坊、回味人家和鄉村集市。主題為“山水線描、寫意江曹”。
建制沿革
曹村鎮距瑞安市區 18.7 公里,溫州市區 64 公里,平陽縣城 34 公里,地處飛云江下游南岸。后晉年間( 936-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靄、曹霅、曹昌裔三兄弟為避閩亂,從福建長溪遷瑞安來暮鄉許峰(今曹村)。經過 200 多年的繁衍,發展成為一支龐大的家族,從此許峰就叫曹村。解放后曹村鎮于1946年建鄉,1949年改公社,建國后曾長期屬于馬嶼片區,由馬嶼鎮代管,1984年建鄉,1987年改建為鎮,2011年行政區劃并入馬嶼鎮區域內,2015年12月,重新設曹村鎮,但諸如經濟適用房及學區申請等企事業人員管理仍以馬嶼鎮為中心鎮。
農業物業
曹村鎮農業物產豐富,主產品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西瓜、楊梅、甘蔗、馬蹄筍、毛豆等。近年曹村鎮定大力發展現代農場,以休閑采摘農家樂為發展思路,體驗農耕、增長知識,城里人每逢周末節假日可以遠離城市的浮躁,帶著家人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倡導時尚、健康的生活新理念,可以到農場認耕一塊田園,在自己的菜地里和家人、朋友一起播種、采摘,享受勞動樂趣和收獲喜悅,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中的那份寧靜。
工業發展
曹村鎮現有實體生產企業100多家,以食品包裝機械生產為主。其中公司制企業60多家,規上企業4家,個體型40多家。2015年實現產值1.14億元,同比增長5.7%;2016年1-2月份,實現產值1304萬元,同比增長26.7%?,F有1個占地面積60畝的工業區,入園企業8家。
城鎮建設
2019年可謂是曹村的收獲之年,全國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試點推進會等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現場會在曹村召開,國家級衛生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省級田園綜合體等多項省級以上榮譽加冕。
2020年1月,曹村鎮入選浙江省2020年度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瑞安市曹村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2020年1月7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聯合發出通知,公布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名單。其中,瑞安市曹村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是溫州唯一入選鄉鎮。
社會風俗
八百年燈會
曹村文風興盛,文化娛樂亦多種多樣。滾龍、燈會便應運而生,且八百年流傳至今,成為溫州“申遺”的寶貴項目。
宋朝,曹氏先祖曹仁貴在溫州任兵馬司。其孫曹逢時天資聰慧,好學長進,“堪與培養”。為鼓勵孫子“學而優則仕”,早得功名,曹仁貴多方尋訪,在樂清找到一位經學名師,就送孫子到樂清私塾中拜這位名師,并在清凈處為孫子租下房子。曹逢時刻苦勤奮,常在名師私塾讀到半夜三更才回住處。私塾往返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見五指,如何行路?神奇的是,每當曹逢時一出塾門,就會有一老人提著燈籠照亮其回家的路途,避免了跌跌撞撞。據說那燈“紅如日,亮如電,輕如蟬翼”。當曹逢時順利回到宿處時,轉身想作揖道謝,那老人和紅燈卻總是突然離去。曹逢時驚訝不已。
這實際是曹族先人編撰的一個美麗傳說,目的除表示對先祖曹逢時的尊崇,還為激勵子孫刻苦讀書求上進。因為“燈”與“登”同音,諧“登科及第”的意思。曹氏又是從福建遷居過來,“燈”又與閩語“丁”同音,多扎燈意味著多添丁。人丁興旺,多子多福。所以,曹村燈會800年興盛不衰。
老人們說,燈會期間,家家戶戶彩燈高掛,一片歡聲笑語。而能人高手制作的600多盞鳥獸、詩、謎、故事、樓閣、人物彩燈大-,吸引了十幾萬人來鎮觀燈。曹村從此打亮了民俗展示、文化、旅游的金名片,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大發展。
還有說法,早在東漢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掛燈,此后這種佛教禮儀演變為一項重要活動。而據曹村村民介紹,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民間鬧花燈會,在曹村,是從南宋紹熙年間曹叔遠中進士掛福星燈以來延續至今的,迄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在元宵這晚,鄰近各村鎮居民會聚集在這里,大鬧花燈,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曹村的大街小巷將會是一派鑼鼓喧天、水泄不通的景象。
歷史文化
中華進士第一村
白馬廟與曹村街 后晉年間(約公元900年),道家謂天下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天下第一洞天是福建霍桐山,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號林屋,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曹藹好道,率弟曹霅、曹昌裔,游名山采方術,于林屋遇緯玄,求度世之道。緯玄親授道法,哥仨致心、研學、勤修,既成; 是日,緯玄以白馬授之。謂曹藹曰:“子行此道,無防居世。功成之日,自當仙舉也。” 曹藹仨拜別恩師,白馬馱行囊,仨兄弟徒步;翻山越嶺日行夜宿一路北上,一日,至一山凹,天色已晚就此扎營歇息。夜間曹藹見白馬說話,曰:“爾等兄弟毋須北上,此處即風水寶地,就此繁衍生息,必子孫昌盛世代文魁?!辈芴@驚醒,原來是作了一夢。 此時東方既白,曹藹即起身飼馬,驚見白馬已逝。藹驚愕不已! 一輪紅日從對面山尖冉冉升起,曹藹環顧四周;此地坐西朝東,山勢地形酷似太師椅。背后三座峻峰似座椅靠背,南北各有一小山坡往前申延,尤如左右扶手;看對面,山脈平穩如案桌,右邊案頭還放著一個筆架;驚嘆!真乃文曲仙圣之風水寶地也!藹頓悟!拜謝白馬神示! 曹藹仨兄弟就此結廬安居,成家立業,繁衍生息。為感恩白馬之神德,在原地安葬白馬并建廟供奉神馬,故名:白馬廟(殿)。 此后,曹家人丁興旺子孫昌盛,漸成龐大家族,此地故名:曹村。 ( 就是這塊藏風聚氣、神奇殊勝的風水寶地,經曹藹三兄弟以道家方術精心規劃,歷十幾代人的開拓發展,到南宋時期建都臨安(今杭州),造就曹村發展鼎盛機遇。其時的曹村;十里長街、七車八碓、三座城門、兩個書院、一個花園、還有孔廟、藏書樓等等;孕育出80多位正處級至正部級官僚的浙閩通衢大市鎮。) 曹村有句古民謠:先有白馬廟后有曹村街,即原于此。
后晉年間( 900-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靄、曹霅、曹昌裔三兄弟為避閩亂,從福建長溪遷居瑞安來暮鄉許峰(今曹村)。經過 200 多年的繁衍,發展成為一支龐大的家族,從此許峰就叫曹村。南宋紹興二十七年( 1157 ),曹逢時首登進士第,曹村文風漸盛,一時人才輩出。據《曹氏族譜》統計:“登進士甲科者 29 人,武進士者 6 人,特奏名進士者 21 人,太學進士者 38 人,武學進士者 6 人,鄉貢進士者 9 人,胄貢進士者 35 人,漕貢進士者 16 人”。
一個曹村出了這么多的進士,在我國文化史上實屬罕見。究其原因: 1 、曹村地理條件優越,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理想的環境。曹村物產豐富,盛產稻米、豆麥、柑桔、楊梅、板粟、枇杷、竹木、青瓷花瓷古瓷碗,擁有釀酒、繅絲、印染、水碓、油車、豆制、素面等作坊,經濟實力強大。曹村位于粵浙交通要道,是瑞安主要商業集散地,工商發達,經濟繁榮。 2 、溫州自古文風鼎盛,書院林立。南宋單是城內就有東山、浮沚、永嘉、城南、城北等書院,瑞安有仙巖書院,塘岙、梅譚書塾。在曹村,曹絳創辦風崗書塾,曹豳建起虎邱書院。兩大書院延請名師,教育族子,造就了大批國家有用的人才。 3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曹村子弟入京太學深造和應試。南宋之前,我國封建王朝的國都大多建在北方,路途遙遠,人們往西安、開封趕考,對南方人講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進士很少。據《溫州市志》記載,在唐朝溫州地區只有 8 個進士,北宋 25 人,到了南宋急增至 1346 人。這說明都城的遠近,對各地考取進士的人數能起一定的作用。 4 、曹村民風樸實,勤耕善讀。曹氏家族為了發展耕讀文化,設立學田功名田產,用于延師興學,獎勵功名,資助學子上京趕考。由于曹氏宗族大力提倡“讀書榮身”,讀書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家族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曹氏仨先圣以四象而正四方,奠定了曹村的地利先機。曹氏后人不負先祖期望,家族繁昌、勤耕苦讀,艱苦創業,歷經一百多年,曹氏已是龐大家族。 歲月荏苒,世事變遷;(1138年)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迎來了曹村發展鼎盛機遇。 天時、地利、人和; 其時,曹村街是福建、廣東通往京都的必經之路,是進入京畿之地第一驛站。 (……南宋定都臨安,浙江成為京畿之地,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南宋時期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摘自:浙江省博物館)。 早上從福建福鼎或浙閩交界的分水關出發,到曹村街正好一天路程。曹村老輩人稱曹村通往南、北的山路叫:“馱蠻官路”(馱蠻:很多很大的意思,如,一群人稱“馱蠻陳人”;官路:相當今日的國道。)。 每天往來曹村街的商、賈、士、紳數以千計,逐漸形成一個珍異所聚、商賈并轃的官路驛站、京畿重鎮。 何以見得? 有巨石打造的馬槽(喂馬的器具)為證! 當年曹村街有十八條長約57米的石制馬槽,六十年代還有許多隨處可見?,F幸存3條,一條在曹南村五靈寺內,另兩條在五靈寺對面的荒地上,(這兩條巨石馬槽因六十年代用于農田灌水,打通馬槽兩頭作為引水槽用,而有幸保留下來。) 這樣的巨石馬槽在我國中原地區亦非常少見,更何況地處浙南山區的曹村。曾有有識之士斷言,此巨石馬槽絕非民間所為,應是官方制辦而專用于官路驛站;十八條官方巨石馬槽加上民間的許多木制馬槽,能為多少馬匹服務……。 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騎馬進京的士紳商賈、上京赴考的閩粵舉子,馱貨的馬幫、馬隊往來曹村街。 看著荒草叢中的巨石馬槽,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浮想聯翩,仿佛看到當年的曹村街人歡馬嘶的繁華盛景。
南宋建都杭州,曹村成為京畿驛站 。曹村人勤奮好學,曹氏仨先圣神祗護佑。曹村街士農工商全面發展,經濟騰飛。 老一輩曹村人的口頭諺: “七車八碓”;是曹村街原始工業欣盛見證。 車:這里,曹村人念:“溪”;即,油車(溪),舊時的榨油作坊,就是以人力、牛力為動力的油料工廠,七車,即指曹村街有七座油料工廠是也。曹村的“油車”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才淘汰湮滅。 碓:水碓,利用水位落差為動力的糧食加工廠,八碓,即八個糧食加工廠是也。曹村的水碓至六十年代初才淘汰廢棄;(現在還有兩處“水碓”遺跡,一是曹西村風雷亭左前方處;另一處是太平橋下方南邊)。 在一千年前的農耕文明時代,曹村街卻有“七車八碓”工業雛型,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舮艚頭兩根黃魚,曹村有一根份” 曹村人傳承千年的口頭諺。足以證明當年曹村街的商業繁華盛景; “舮艚頭”是平陽敖江鎮的別稱,意為漁民、漁船匯聚的碼頭,古時敖江是浙南地區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 “舮艚頭兩根黃魚,曹村有一根份”表明當年的曹村街占了敖江水產市場一半的市場份額。 舮艚頭的海鮮,不用兩個小時即可出現在曹村街菜市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曹村人依然可以吃到鮮美的“舮艚頭”海鮮,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初期,后因公路交通及冷凍保存的普及而逐漸喪失。 曹村有很多流傳千年的、很有歷史涵義的小地名,如:前莊(鹽莊)、前垟(鹽場)、燈場、供場、橫街、十字街、夏樓、正齋莊、書院池兒、書院坦、梅坦、桑園頭、花園底、緯門、曹門、老殿基兒、石件頭、皋塘頭、……等等等等; 這些小地名都記錄著曹村街繁榮盛世厚重的時代信息,承載著曹村街的歷史、文化基因! 當年的曹村街不僅市場繁榮物資豐盈,富甲一方。更是人才輩出,獨占鰲頭,朝野震驚! 曹家一門: “叔侄載宋史、一門五侍郎” 南宋時期曹村街曹氏一家在京都當官的非常之多,尤以曹叔遠、曹豳、曹觱、曹元發、曹良朋分別官至禮部侍郎、工部侍部、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并稱“曹氏五侍郎”。 (侍郎相當于現在的部長級別)。其它四品、五品、六品大小官僚更是不可勝數; 當年的曹村街曹氏一門,令南宋時期全國朝野羨慕、嫉妒、恨。小小瑞安七品縣令,對于曹村街豈不高山仰止。 故有:“小小瑞安縣、大大曹村街”之稱喻也!
太平橋:瑞安市曹村鎮泰安街的太平橋這座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年代,數人與車輛跌落安然無恙村民奉為神橋,以前橋頭經常有村民上香燭拜祭保平安,村民紅白喜事都要必須經過太平橋的傳說。為祝福通行順利,祈求居住安寧,平安無事,故得名太平橋。太平橋南北走向,橋面用花崗巖石鋪成,為單跨懸臂式石橋,石板記刻有大清嘉慶戊寅年重建的題記,確定了太平橋的建造年代。盡管歷盡了二百多年風霜雪雨橋石板仍好好如初,該橋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太平橋不僅在古代起著連接交通的作用,時至今日,仍在發揮溝通要道、方便群眾的作用。是農耕時代至關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而各時期的橋梁更為我們研究橋梁發展史、古建筑史,保留為數不多的古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要加倍珍惜它愛護它,使之能流傳于后世。
風景名勝
曹豳公園:瑞安市曹村鎮曹南村曹豳公園2012年1月15日落成。曹豳公園三面環山,寬敞大氣,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470多萬元,建有曹豳銅像、仿古牌坊、仿古望月亭、球場、綠化區和停車場等設施。
據了解,曹村素有“中華進士第一村”之稱,曹豳更是其中的典型。曹豳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愛國詩人,1170年出生在曹村,系嘉泰二年(1202)進士,官至禮部侍郎,為官清正、正直敢言,《宋史·本傳》記載曹豳與王萬、郭磊卿、徐清臾四人號稱“嘉熙四諫”。而曹豳更是才華出眾,詩詞俱佳,其詩作名篇《春暮》“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清新自然,膾炙人口,是我市惟一入選《千家詩》的作品。歷代《溫州府志》、《瑞安縣志》均為他立傳,明、清瑞安官府還將其與蔡敬則等一道列入圣廟內鄉賢祠供后人瞻仰。
梅龍溪:梅龍溪風景名勝區融合了人工麗湖、碧潭綠瀑、峭壁險道,山林中隱藏著奇巖怪石。風景區所在的曹村鎮歷史上文風興盛,進士輩出,堪稱中國第一進士村。不但留有石棚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教寺、曹豳墓、紗帽橋、河鯉木轎架、打碗巖、圣井門臺等名勝古跡,而且流傳著不少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明教寺:曹村鎮明教寺肇建于后晉,曾盛于宋元代。瑞安舊《縣志》及民國《縣志稿》都明確記載摩尼教(亦稱明教)從福建傳入溫州。在永嘉橋頭溪心村建瑜珈寺,從此在溫州非常流行。北宋時雖被嚴禁,但在溫州沒有被禁絕,而是轉入秘密結社,南宋時又復流行。溫州現存的摩尼教遺址,還有蒼南的選真寺、瑞安曹村的明教寺等。在文成大樟山村旁的山崖上,刻鑿有三尊摩尼佛像。曹村明教寺始建于后晉天福七年(942),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獲朝廷賜額,可見當時之聲勢。其實,明教活動于民間的過程中,吸收了中國佛教和道教許多東西,又摻入許多民間的原始信仰,已顯得很本土化。后晉天福七年,曹靄兄弟攜家人由閩東太姥山麓之赤岸(今福建霞浦境內)遷居浙南瑞安來暮鄉的許峰莊,當年就倡建明教院。到了宋徽宗年間(1101—1125),由于溫州人、道士林靈素(宋徽宗的國師)的大力鼓吹,道君皇帝把《摩尼經》列為道教徒眾的必修功課(清孫衣言《甌海軼聞》)。有專家認定:宋元時期,溫州是明教在中國內地傳播的兩大中心之一(另為福州)
明教寺“三寶堂”閣樓里收藏有一對粗大的轎架,是珍貴文物。它由名貴的河鯉木制成,其中一根刻著:“圣井明教寺許府真君惠存嘉靖戊子年仲春月張璁奉送”,表明這是嘉靖七年(1528)二月,時任朝廷內閣大學士的張璁(1475—1539)所送的重禮。傳說張璁少年時曾游宿于圣井山石殿,夜得噩夢:右目被挖出釘于木柱。后張璁入閣拜相,遂率兵經許岙往圣井山“問罪”,行至半嶺遇許遜顯靈點化:“木”與“目”合,豈不兆君當拜相乎?公頓悟,遂令在半嶺建堂紀念,題“圣井大路”匾額,并以轎架奉送明教寺。
西隱古寺:坐落于浙江省瑞安市的曹村鎮仙霞嶺山脈余支中的許峰山腳下,背山靠水,環境優雅,人文薈萃,文風盛行,人杰地靈,歷代高僧輩出。寺院始建于明隆慶3年(公元1570年),由尼僧慧源創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初名“西隱庵”,弘天臺教義。至清乾隆年間,傳至天臺宗第36世傳人——性玉和尚住持,擴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照壁及僧舍,遂改名為西隱寺。清同治、光緒年間,曾有兩次大規模的擴建。然近代社會動蕩,兵荒馬亂,文革浩劫,世事多遷,寺剎湮毀,寺產侵占,曾一度作為西前小學。國家宗教政策落實以后,在當地信眾大力籌集下,贖回寺產,修理僧舍,香火逐漸興盛起來。
2006年6月,在瑞安市曹村鎮政府和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下,西隱古寺得到飛速發展,在短短八年里古寺重輝,慧燈常明?,F今的西隱古寺規模宏大、氣象雄偉、殊勝莊嚴、香火鼎盛,成為教觀雙美的宗教場所。西隱古寺為配合當地政府建設“中華進士第一園”,將寺院重新規劃設計,預計占地480余畝,將成為集觀光、旅游、休閑、實修、禮佛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于一體的宗教活動場所,并將名列浙江最大的叢林古剎之一。
圣井山石殿:又名許公祠、許府真君殿。位于圣井山巔的山坳內,全由石料仿木構雕刻而成。
位于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鎮和大南鄉境內,海拔794米。因石殿神座前正中,有一口泉眼井,終年不溢不涸,水位不變,泉水清洌甘甜,故譽為“圣井”,山也由井(原名青龍泉)得名。圣井山石殿的所有構件都是用石料雕刻而成,殿內陳設也都由石塊刻制,全殿不見寸木塊磚。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占地面積410平方米,建筑面積229平方米?,F存建筑群為明代萬歷至清代光緒間的建筑,由山門、石坊、前殿、正殿和左右廂房組成,分布在一條東西向縱軸線上,形成左右對稱的建筑格局。殿內保存多方記載溫、瑞宋、明時期百姓到此“求雨”碑刻,記錄多次大旱時間及災情,留下珍貴史料。1989年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井山風景名勝區以浙南宗教圣地圣井山命名,圣井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是浙南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全石構建筑群。石殿內有終年不涸不溢、水質甘醇的水井,圣井因此得名,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
圣井山之顛,有石殿和玉皇塔組成,肇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06),為人民祈雨之所,后傳說為西晉旌陽令許遜練丹成仙之處,故又名許府圣廟。圣井山石殿坐西朝東,由山門、石坊、回廊、前后進和左右廂房組成,占地486平方米,建筑面積略小,構件純為石料。殿宇造型古樸莊重,結構巧妙而堅固;石坊、山門恢弘典雅;殿內立塑像外還陳列著石碑8方和石香爐、石佛、石雕等,別具一格,饒有藝術品位。建筑群中精美浮雕頗多?,F存有明天啟元年(1621)石刻獅子和香爐以及多方明清碑刻。
初為木質結構,南宋景定元年(1260)肇建石殿。明成化、弘治間(1465-1505)多次擴建。今存石殿系明萬歷至清光緒間(1573至1908)的建筑,殿占地486平方米,建筑面積229平方米。
前后殿面闊3間,偏殿面闊6間,廂房置石床12張,供香客'求兆'住宿。"所謂的"求兆",就是夜宿石殿,睡在石床中,求得一個"好夢"。據說,這個"夢"是神仙所賜予的,格外珍貴。
傳說,明朝首輔張璁(張閣老)年少時,因慕求功名心切,特意來到圣井山"求兆"。他在石床上睡至三更天,夢見一只眼睛被惡煞挖出來,釘到門前大樹上,被嚇出一身冷汗,大清早匆匆溜下山。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張璁終于考中進士。嘉靖六年(1527),張璁官至華蓋殿(即內閣)大學士,行丞相事。因忌挖眼之恨,率兵來剿圣井山石殿。兵至半山腰,被一童顏鶴發的老翁攔住盤問。當他講完來剿緣由后,老翁哈哈大笑,說道:"大學士啊,這一'木'加一'目',不就是'相'字嗎?"張璁這才恍然大悟,領悟到這是仙人顯身點化自己,于是出資在圣井山建造石牌坊,在當年兵馬停留處造石馬欄,并把御賜的一件寶物"烏梨木橋架"獻給圣井石殿。從此,圣井山"求兆"靈驗聲名遠播。所以,千百年來,圣井山雖山高路險,古道難上,"求兆"卻始終吸引著民眾。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467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1-01-20 10:14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