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成人羞羞视频播放网站_四虎4hu新地址入口2023_中文字幕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4小時咨詢熱線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央財經大學 > 名師名家 > 詳細

在線選課

基本信息

培訓方向

*已開啟信息加密保護,請放心填寫! *請保持電話通暢,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系。

在線咨詢

陳華彬

點擊數:5161 時間:2020-01-11 09:40

  陳華彬,男,1967年11月生于四川省仁壽縣,法學博士,現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法學院民法學科帶頭人,法學院研究生與法律碩士工作委員會主任,法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8)。兼任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保險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日民商法研究會主要發起人和參與者。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西南政法大學學習,獲民法碩士學位;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民法博士學位。1994年7月至2006年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從事民法學術研究,自2002年8月起任研究員,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96年1月至12月,赴日本東海大學師從日本著名民法學家鈴木祿彌教授研習物權法和民法總論。1997年10月至1998年9月赴日本神戶大學、東京大學研習民法總論與西方民法發展史;2004年被中國法學會提名為“中國十大中青年杰出法學家”候選人。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商法研究所所長,民商法學科帶頭人。

  迄今共出版專著(獨著)十四部。其中《物權法原理》一書,奠定了中國物權法的理論體系,從此中國大陸有了自己的物權法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的開創性貢獻;與他人合著著作16部。其中與梁慧星學部委員合著的《物權法》一書,自1997年9月作為國家95規劃法學教材出版以來迄今已出至第五版(2010年10月),現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印刷五十余次。該書是中國大陸法科學生研習物權法的基本教材,代表了中國大陸目前物權法教材的最高水平。另外,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現代法學》、《法商研究》、《法學》、《環球法律評論》、《清華法學》、《法律科學》、《政法論叢》、《甘肅政法學院學報》、《民商法論叢》、《澳門大學法律學院學報(特刊)》、《法治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

  學術成果

  代表著作(獨著)

  (1)《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2)《民法物權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債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債法各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5)《物權法前沿》,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6)《民法典與民法物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8)《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9)《物權法研究(修訂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外國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物權法研究》,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

  (12)《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現代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4)《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5)《物權法教程》,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合著著作

  (16)《物權法》,陳華彬、梁慧星著,“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物權法》(第2版),陳華彬、梁慧星著,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物權法》(第3版),陳華彬、梁慧星著,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物權法》(第4版),陳華彬、梁慧星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2007年。

  (20)《物權法》(第5版),陳華彬、梁慧星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2010年。

  (21)《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

  (22)《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說明與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24)《中國民法典法草案(債權總則編):說明與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The Draft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0)。

  (26)《中國物權法之考量》,日本商事法務出版社2008年版。

  (27)《中國財產法》,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

  (28) 《中國財產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9)《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立法理由》,社科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30)《中國物權法研究》(上、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1)《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物權法名家講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代表論文(獨立發表)

  (33)《區分所有建筑物修繕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2014年第4期。

  (34)《區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法學研究》2011年第3期。

  (35)《羅馬法的traditio、stipulatio與私法上無因性概念的形成》,《中國法學》2009年第5期。

  (36)《遺失物拾得的若干問題》,《法學研究》1993年第5期。

  (37)《埋藏物發現的若干問題》,《法學研究》1995年第3期。

  (38)《中國制定物權法的若干問題》,《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合著)。

  (39)《論所有人抵押權》,《現代法學》2014年第5期。

  (40)《論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剝奪——基于對德國法和日本法的分析》,《法商研究》2011年第6期。

  (41)《業主大會法律制度探微》,《法學》2011年第3期。

  (42)《中國物權法的意涵與時代特征》,《現代法學》2012年第6期。

  (43)《論區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規約》,《現代法學》2011年第4期。

  (44)《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外法學》2006年第1期。

  (45)《瑞士不動產擔保權制度研究》,《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4期。

  (46)《日本區分所有建筑物修復(復舊)制度的考察分析與啟示》,《環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2期。

  (47)《中國制定民法典的若干問題》,《法律科學》2003年第5期。

  (48)《法所有權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法律科學》1989年第5期(合著)。

  (49)《也論民事法律行為》,《法律科學》1992年第3期。

  (50)《隱名合伙的性質、特征及立法建議》,《法律科學》1993年第2期。

  (51)《羅馬法的traditio、stipulatio與私法上無因性概念的形成》,《中國法學文檔》第八輯,2011年6月。

  (52)《論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構成——兼議<物權法>第70條的規定》,《清華法學》2008年第2期。

  (53)《論物權的性質》,《政法論叢》2009年第2期。

  (54)《從保全抵押權到流通抵押權:基于對德國不動產擔保權發展軌跡的研究》,《法治研究》2012年第9期。

  (55)《19、20世紀的德國民法學》,《法治研究》2011年第6期。

  (56)《民法世界的現狀與其展望》,《法治研究》2011年第2期。

  (57)《論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法治研究》2010年第8期。

  (58)《瑞士不動產擔保權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2009年第11期。

  (59)《從保全抵押權到投資抵押權》,《中國不動產法研究》2007年第2卷。

  (60)《區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研究》,《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7卷,2012年11月。

  (61)《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學者草案的立場與<物權法>的規定》,《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6卷,2011年11月。

  (62)《土地所有權的發展趨勢研究》,《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5卷,2010年8月。

  (63)《瑞士的不動產擔保權制度》,《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4卷,2009年09月。

  (64)《德國與瑞士的登記制度研究》,《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3卷,2008年09月。

  (65)《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1卷,2006年12月。

  (66)《論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以葡語發表),《澳門大學法律學院學報(特刊)》2010年第6期。

  (67)《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學者草案的立場與<物權法>的規定》,《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68)《中國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法》,載《物權法與社會發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69)《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學者草案立場之評釋》,《中日民商法研究》第7卷,2009年6月。

  (70)《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之考量》,日本《商事法務》第3卷,2008年10月。

  (71)《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學者草案的立場與中國<物權法>的規定》,載《物權法名家講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

  (72)《<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一個比較、借鑒與確定中國物權法特色的過程——對梁慧星研究員主持<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的分析》,《私法》第3輯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3)《論物權的性質》,《法學論叢》2009年第3期。

  (74)論物權的性質——以日本法為中心,載《財經法律評論》第2卷(2005年12月)。

  (75)中國物權法草案:一個比較借鑒與確定中國物權法特色的過程,載《私法》第8卷(2004年11月)。

  (76)論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物權行為及無因性理論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6卷。

  (77)從土地法到空間法——空間權法理之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3卷。

  (78)對中國物權法草案的若干新思考,載《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79)對中國物權法草案的若干評論,載《金陵法律評論》2005年第4期。

  (80)物權法草案的成功及不足,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8月1日。

  (81)潘德克吞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載《私法》第9期(2005年12月)。

  (82)論意思表示,載《法學與實踐》1992年第1期。

  (83)物權與債權二元權利體系的形成以及二者之區分,載《河北法學》2004年第6期。

  (84)日本民法上的法律行為概念,載《金陵法律評論》1999年春季號。

  (85)歐洲民法起源初探,載《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86)我國民法物權立法的基本體系,載《河北法學》1991年第12期。

  (87)十九、二十世紀的德國民法學說史,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8)瑞士民法典的創制與特色,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9)對我國民法(草案)的幾點認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1月號。

  (90)物權契約概念的形成與發展,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1)瑞士的不動產擔保權制度,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2)論所有人抵押權,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3)債權消滅時效與擔保物的返還,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4)德國不動產擔保權的演進史:從保全抵押權到流通抵押權,載《外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5)法國近鄰妨害問題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5卷。

  (96)德國相鄰關系制度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4卷。

  (97)論德國私法上無因性概念的形成,載《民商法論叢》第14卷。

  (98)關于建立我國動產抵押權制度的研究,載《法學與實踐》1992年第3期。

  (99)物權名稱的緣起與德國、日本的物權制度,載《城市管理》2007年第2期。

  (100)潘德克吞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3期。

  (101)法國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制度,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合著)。

  (102)形成權論,載《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合著)。

  (103)《瑞士民法典探析》,《法治研究》2014年第6期。

  (104)《物權法》出臺希望渺茫,載《法人雜志》2006年第2期。

  (105)版權行使與轉讓問題探討,載《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5期。

  (106)試論財產所有權的兩種基本實現形式,載《河北法學》1992年第3期(合著)。

  (107)有限責任公司的若干問題,載《河北法學》1993年第5期。

  (108)原房主能否在已出賣的二層樓頂加蓋第三層,載劉佑生主編《疑案精解》2004年第1輯,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

  (109)設立居住權可以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利益,載《檢察日報》2004年2月9日。

  (110)關于居住權確立的幾個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1月23日。

  (111)球員在比賽中致殘責任如何分擔,載《檢察日報》2003年2月24日。

  (112)物權法應該體現市場經濟新觀念,《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7月14日接受該報記者采訪。

  (113)物權法,我們期望什么,《中國婦女報》2005年7月19日報道本人的采訪觀點。

  (114)物權法中應保留典權,《北京日報》2005年9月5日。

  (115)再說物權法:宅基地問題的城鄉差別,《檢察日報》2005年7月26日報道本人的觀點。

  (116)圍繞所有權移轉的法言解釋,《中央財經大學校報》2009年11月7日。

  (117)睿智如斯,學者風范,《法制日報》2008年5月18日對本人的報道。

  (118)執著于心 孜孜以求,《檢察日報》2004年3月1日第3589期對本人的報道。

  參與國家立法

  (1)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起草小組的主要成員之一,數次受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的邀請,參與中國《物權法》的制定、討論等。

  (2)參與中國民法典草案的起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民法典起草小組的主要成員。

  (3)2009年參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討論工作。

  (4)2011年參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的討論工作。

  主持和參與的課題

  (1)2008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2008年。

  (2)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研究,中國法學會2008年。

  (3)區分所有建筑物重建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法學會2011年。

  (4)主持2007年上海市教委課題《中國物權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5)《物權法前沿》精品教材,中央財經大學精品教材項目。

  (6)《債法各論(分論)疑難問題研究》,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2012年度院設課題。

  (7)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物權法諸問題研究》的課題(2000年)。

  (8)主持司法部《我國物權立法難點問題研究》的課題(2004年)。

  (9)與梁慧星等人一起,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的課題(2003年);

  (10)與梁慧星等人一起,完成全國人大法工委交辦研究的課題《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我國物權法疑難問題研究,司法部2005年。

  主要獲獎情況

  (1)專著《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專著《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獲第二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八),是本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部級)評選出的民法領域三項獲獎成果之一,也是民法物權法領域中的唯一一項獲獎。

  (3)《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研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2009年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三等獎(部級)。

  (4)專著《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2005年4月獲中國法學會、共青團中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中國青年法律學術獎(法鼎獎)”優秀作品“銀鼎獎”(排名第一,部級)。

  (5)專著《現代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年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部級)。

  (6)論文《中國制定民法典的若干問題》(《法律科學》2003年第5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04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局級)。

  (7)與梁慧星等人合著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社科文獻出版社2000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部級)。

  (8)2011年3月,獲2011年中央財經大學“教育先鋒”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頒獎部門:中國教育工會中央財經大學委員會。(校級獎勵)

  (9)2011年6月,本人獲中央財經大學2011年涌金獎勵基金——優秀教學獎。頒獎部門:中央財經大學教育基金會(校級獎勵)。

  (10)2010年9月,本人獲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2010年佟柔獎教金。頒獎部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級獎勵)

  (11) 2011年12月,中央財經大學2011年度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獎(校級獎勵)。

  (12)2014年6月,本人獲中央財經大學2014年涌金獎勵基金——優秀科研獎。頒獎部門:中央財經大學教育基金會(校級獎勵)。


最新文章
【干訓網聲明】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電話
400-6007-016
咨詢
二維碼
頂部
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