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原址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樓,現址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建筑總面積39200平方米,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為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書寫。
上海博物館設有11個專館,3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歷史沿革
1950年4月,上海博物館開始籌建。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館正式開館,館址在南京西路325號,隸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館劃歸上海市文化局領導。
1959年,遷至河南南路16號(原中匯銀行大廈)。
1960年9月,上海市文管會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1987年1月,上海博物館升格為副局級單位。
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恢復獨立建制,上海博物館仍舊劃歸市文管會領導。
1991年,在龍吳路1118號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倉庫。
1992年,在虹橋路1286號建立上海博物館分館——中國錢幣館。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上海博物館建造新館,選址在人民廣場中軸線南側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
1995年,新館局部建成,試行開放。
1996年10月12日,新館全面竣工,舉行開館儀式。
2016年,翁萬戈把南宋畫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給了上海博物館。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3月18日,上海博物館東館建設項目已經復工。
展廳陳列
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共計12000平方米,一樓為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和展覽大廳;二樓為中國古代陶瓷館、暫得樓陶瓷館和展覽廳;三樓為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查印館;四樓為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歷代錢幣館、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展覽廳。
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青銅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其中陳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銅器,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是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7]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又以具有長篇銘文和著錄的重較多為特色,新的陳列品中還有西周的晉候器和秦國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展廳,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墻,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除陳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為主,這里有北魏、北齊、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銅佛像等。
古代陶瓷館:中國古代陶瓷館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共陳列了展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代的的青瓷,還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遼時代,各地窯場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鎮成為中國瓷業的中心,所燒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顏色釉瓷器皆有展出。
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書法館集中了中國各個時期的典型名作,系統地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軌跡。展廳采用了展框、自動感應的燈光照明。
歷代璽印館:中國歷代璽印館是中國第一個專題陳列璽印篆刻的藝術館。展廳面積380平方米,展出璽印篆刻500余件。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從館藏一萬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藝術性的精品。展館內借助高低錯落的展柜,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
歷代繪畫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共陳列歷代繪畫精品120余件,從唐代至近代,各種繪畫門類均有所體現。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是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點線結構為主要表現手段的造型藝術。為有效地保護展品和方便觀眾欣賞,展室內還采用了自動調節光照的感應射燈。
民族工藝館:展廳面積700多平方米,集中陳列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工藝、染織繡、金屬工藝、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面具藝術等近600件。表現了少數民族工藝品的奇異風格。
歷代錢幣館:展廳面積730平方米,通過近7000件文物,集中展現了中國貨幣發生、發展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概貌。錢幣館內還辟有杜維善、譚端言伉儷捐贈的絲綢之路中亞古幣專室。
明清家居館:家具館700平方米展廳內陳列了明清時代中國家具精華100多件。
古代玉器館: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社會,玉不僅被用于裝飾,而且是財富、權力的標志,又是統治者祭天祀地、溝通神靈的法物。
館藏精品
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截至2014年底,上海博物館共有藏品101925件,其中一級文物717件,二級文物34505件,三級文物107992件。
德鼎: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陳翔久、旺敬之捐贈。為西周早期遺存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
冒鼎:西周時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細柱足。沿下飾龍紋。腹內壁鑄刻43字,記器主因軍功受晉侯賞賜一事。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徑23.3厘米,腹徑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蓋正中為蓮花形捉手。裝飾有波曲紋和獸目交連紋。器蓋和器身內底,分別鑄有一虎紋,當是作器人的氏稱。
交龍紋鼎:春秋晚期。為典型的晉地器物,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 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史頌鼎: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徑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贈人:李蔭軒、邱輝。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飾變形獸體卷曲紋、波曲紋、獸面紋。周宣王時代的史官名頌者所作。銘文共62字,記錄史頌受王命省視蘇國。此鼎傳世共3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各藏 1件。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徑31.6厘米,底徑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圈足飾獸面紋。并有三方孔以透氣防潮。
鑲嵌狩獵畫像豆: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1.1厘米,重1.8千克。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各種禽獸飛躍奔走,獵人勇武行獵的場景。
變形龍紋盆: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西周較晚時期出現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時期。
獸面紋簋:商代,侈口,束頸,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頸有獸首。頸、腹、足各飾長吻獸紋、分解式獸面紋、龍紋、獸面紋。
戈父丁簋: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徑22.8厘米,底徑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贈。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口沿下飾雷紋,前后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有銘文3字:戈父丁,意為戈氏為父丁所作器。
秦公簋:春秋早期。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為春秋早期秦國國君的禮器。斂口鼓腹,蓋有大捉手。器身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殊為奇特。器、蓋對銘5字,記為秦公用器。
妊簋:西周早期,高18.5厘米 ,口徑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區別與一般圓形器三足的習慣,較為罕見。器身兩側設置象頭形耳,長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紋為商代晚期流行紋飾,沿用至周初。
厚趠方鼎:西周成王時期,高21.3厘米,口縱13.3厘米,口橫17.5厘米,重2.4千克。厚趠方鼎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條細長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飾獸面紋, 獸面紋長角下垂于兩側,體軀省略,圖式稀見。內壁有銘文5行34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 事跡。
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銅質,長空銎,平肩,身中起三脊,弧足。面有“官市”二字幣文,為東周時期周王室所鑄造的貨幣。
“貞祐寶券”伍貫鈔版:宋、金時期,銅質,縱34.9厘米,橫21.7厘米,高2.5厘米。鈔版上有表明寶券面值、發行機構、行用地區,日期和偽造處罰等文字。為金代貞祐年間印造貞祐寶券紙幣的模板,傳世僅見。
郢爯:春秋戰國時期,金質,重62.6克。正面有排列式壓印篆文“郢爯”字,“郢”是指楚國國都,“爯”原是重量單位,此處為貨幣標度,楚金鈑使用時需切割稱其重量。
西王賞功:明代,金質,直徑5厘米,重38.7克。面文真書直讀,背無文。崇禎十六年五月,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占武昌,稱西王,西王賞功錢當鑄用于這期間。西王賞功錢有金、銀、銅三種,皆大錢,為罕見之珍品。
共屯赤金:春秋戰國時期,銅質,直徑4.4厘米,重0.011千克。面有幣文“共屯赤金”。共為戰國時期魏國境內地名,地望今河南輝縣,故知其為戰國晚期魏國所鑄行。
山東制造局足紋五錢:清代,銀錠,長3.3厘米,重18.4克。
長沙乾益字號七錢:清代,銀餅,直徑2.7厘米,重25.0克。 李偉先捐贈。
馬蹄金:西漢時期,金質,直徑5.6厘米,高2.8厘米,重269.5克。漢武帝太始二年協祥瑞而制。在使用過程中需稱量,為稱量貨幣。
乾道元寶:南宋時期,金質,直徑1.95厘米,重4.5克。小平錢,面文真書旋讀,背無文,為非流通貨幣,宋孝宗鑄乾道元寶。
紅陶袋足鬶:新石器時代,屬于良渚文化。紅陶袋足鬶胎呈紅色并夾有細砂,器口外侈,中間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附一寬環形把手。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四靈紋勝:東漢時期,白玉質地,長5.5厘米,寬2.1厘米,高3.2厘米,重0.032千克。此玉勝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東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靈,東漢時期并不多見。
雙龍首璜:東周,戰國晚期,長11.8厘米 寬4.3厘米。羊脂白玉,間有褐色浸痕。器兩面紋飾相同,兩端鏤雕龍首,龍口微啟,唇微卷,露牙環眼,長耳后伏于頸,飾陰刻細線紋。龍身浮雕勾連云紋,下緣透雕龍爪,上部有一個圓孔,可供穿線為佩。此類玉璜為戰國時期成組佩玉之一。
玉琮:新石器良渚文化時期,高5.6厘米,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淡綠斑紋。 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為上下兩節,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神像。上節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眼為線刻園圈,下邊橫凸塊作鼻,上刻細密的云紋和橫直線圖案。下節雕刻一獸面。蛋圓形凸面作眼廓,線刻重圈為眼,中間以橋形凸面連接,和一條橫凸塊作鼻,凸塊上也滿刻橫直線和云紋圖案。器表高度拋光,光潔如鏡。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青玉三螭紋璧:南宋時期,外徑11.1厘米。青玉三螭紋璧出土于上海松江區西林塔。璧內外施壓邊線,器物肉部陰刻三螭環璧。螭首呈三角形,額陰刻兩條額紋,脊柱線順螭身作S形曲線,璧反面光素無紋。
十八學士圖:明代時期,十八學士圖,縱134.2厘米,橫78.6厘米,杜堇、莊萬里家族捐贈。十八學士圖共有四幅圖,題材為唐貞觀時期十八學士故事,分別為琴、棋、書、畫四個場景,此為畫圖,設為立軸繪制,絹本設色。
米芾多景樓詩冊:北宋時期,縱31.2厘米,橫53.1厘米。其冊11開,一頁兩行,每行二字或三字,共五十字,無款印。崇寧元年何執中跋為米芾所作。
張旭真書郎官石柱記序帖冊:唐代時期, 縱19.8厘米,橫11.8厘米,吳湖帆捐贈。此件《郎官石柱記序》為傳世宋拓本。
書寧州帖:北宋時期,單頁、紙本真書,縱32.7厘米,橫57.6厘米。真書寧州帖為司馬光答復其侄子司馬富的手札,叮囑其辭官歸里,侍養尊親。其書法結體方正,用筆起落利落,并寓隸書筆意,為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作。
趙構真草養生論卷:手卷、紙本,縱23.5厘米,橫602.8厘米。為宋高宗以真草兩體所書,通篇用筆穩健練達、結構端嚴整飭,為高宗倦勤后當太上皇時所作,鈐有“德壽御書”朱文印記。
北宋玉押印:北宋時期,玉質。北宋玉押印為北宋花押印,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時期,為各階層人士所普遍采用。
生肖群俑:唐代時期,生肖群俑一組十二件,造型有數種,是人身生肖頭相結合。各俑雖高不盈尺,但鼠、牛、虎、龍、蛇、猴、雞首的形象齊全。俑身穿廣袖長服,雙手相拱,作站立凝目狀。
文物修復
1958年上海博物館設立文物修復工場,主要是修復、復制館珍藏品,同時也為其它博物館和國外博物館修復文物、裝裱書畫。截至1995年,修復了館藏青銅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來殘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紋卣,從廢銅中搶救出來的一對殘損嚴重的春秋早期龍耳尊,經過修復,恢復了原貌。
工場還裝裱了館藏書畫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傳有緒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孫位《高逸圖卷》等,經過精心裝裱,得以妥善保護。尤其是出土時已成“書餅”的《明成化說唱本》,經過文物保護科技人員與書畫裝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說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所獲榮譽
2020年5月,在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活動中,獲得“優勝獎”。
服務指南
參觀須知
參觀者須接受安全檢查方可入館參觀。
為確保文物安全,保持良好的參觀環境,上海博物館將對觀眾流量實施限量、有序控制,每天的參觀人數控制在8000人次以下(其中含預約觀眾2500人次)。
70歲以上老人、離休干部、現役軍人、革命烈士家屬、殘障人士等,可優先入館,上海博物館之友會員憑證可優先入館。
遇有重大活動或重要設備設施維修保養時,可根據需要臨時閉館,屆時將預先告示公眾。
服務設施
提供專門的殘疾人車道、升降電梯服務。免費提供輪椅車、嬰兒推車、針線服務、醫藥箱。
交通信息
交通:地鐵1、2、8號線、574路、112路、123路、71路、18路、145路、46路、952路、108路、934路、隧道六線等。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675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12-29 14:42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