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鎮,成立于1975年11月,原為秦始皇兵馬俑籌建處,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開館,建于臨潼縣東7.5公里的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遺址上,西距西安37.5公里;和麗山園合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截至2020年1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已接待海內外觀眾達8000多萬人次。秦兵馬俑地下大軍先后接待觀眾近5000萬人次,其中共接待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187批,副總統、副總理和議長506批、部長級客人1852批。
截至2020年1月,已先后建成并開放了秦俑一、三、二號坑和文物陳列廳。目前秦俑博物館面積已擴大到46.1公頃,擁有藏品5萬余(套)件。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二號兵馬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余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三號俑坑的規模較小,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陳列廳內有一、二號銅車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先后被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并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歷史沿革
1975年11月,陜西省文化局成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備處。
1976年2月,負責籌建工作的人員陸續進入工地。6月,改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建處。 9月,正式破土動工。
1979年9月,在一號俑坑上建起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0月,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放。
1980年5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改屬陜西省文物局。
1989年9月27日,秦俑三號坑展廳開放。
1994年10月1日,秦俑二號坑展廳開放,同年環幕影院建成。
1998年,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整合秦始皇帝陵和兵馬俑資源、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館。
1999年10月4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開放。
2008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獲評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取得團體考古領隊資格,同時在基礎上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4年12月1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建設及廣場環境改造正式動工,該項目規劃建筑面積4934平方米,占地總面積約73909平方米。
2016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新大門及廣場項目圓滿竣工并開始運行。
201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二、三號坑基礎設施改造工程。
2020年1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線數字博物院。
建筑布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它以秦始皇兵馬俑為基礎,是在兵馬俑坑原址上建立的遺址類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共有一、二、三號3個兵馬俑坑。
場館組成
兵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發現三座,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
一號坑
一號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二號坑
二號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據現地表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二號兵馬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余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
三號坑
三號俑坑的規模較小,平面呈“凹”字形。東邊有斜坡門道,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距現地表深5.2~5.4米,面積520平方米。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
出土文物陳列廳(銅車馬展廳)
陳列廳內有一、二號銅車馬。這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四馬系駕。一號車車前駕四匹銅馬,車輿平面呈橫長方形,前邊兩角呈弧形,輿寬74厘米,進深48.5厘米。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秦陵二號銅馬車為“安車”。
場館特色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建筑規模宏大、外觀別致,館區內種植了樹木以及花草,清凈幽雅。景區大門富麗堂皇,北門及廣場在外觀上簡單低調,顏色以深灰和淺灰為主色調,在建筑設計及材料選用上體現了科技性能與環保理念的融合。
館藏文物
綜述
截至2020年1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面積已擴大到46.1公頃,擁有藏品5萬余(套)件。秦俑一、二、三號坑遺址大廳和環幕影院、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五個部分是秦俑館的主要參觀點,館內陳列展覽面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精華。
主要文物
秦青銅鼎
此展品為秦代的青銅器,通高61.00厘米,口徑65.50—71.00厘米,腹深34.00厘米,重212千克,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出土。是出土于百戲俑坑的一件青銅鼎,形體碩大,所以稱它秦陵大鼎。此鼎造型穩重,上有繁復精美的紋飾,因與百戲俑同出于一個遺址坑,有學者認為應該是舉鼎時的一件道具,也有人認為是禮器因為秦末戰亂而被掩埋。
秦百戲俑
此套展品為秦代的陶器,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一號百戲俑,殘高152.00厘米,右臂有刻劃文字“咸陽親”。三號百戲俑,殘高172.00厘米。四號百戲俑,殘高152.00厘米。十九號百戲俑,殘高181.00厘米。1999年,考古人員在秦陵東南部內外城垣之間的陪葬坑內,試掘出土了陶俑11件,它們上體裸露,下體著裳。動作有直立狀、雙手卷衣狀、一手叉腰一手高舉、雙腿弓箭步、半跪狀等。
秦石胄
此展品為秦代的石器,共有胄片74片,石甲胄的材料為青灰色巖溶性石灰石,質地細密,色澤均勻,經過磨制和鉆孔以青銅絲串系,與秦俑身上塑造的鎧甲相比更顯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發達的手工制造業和秦陵修建的繁復艱巨。
秦無披膊的石鎧甲
此展品為秦代的石器,通長64.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鎧甲由前、后身甲和一對披膊組成,共有甲片380片。鎧甲的開合口位于右側肩、胸的交接處。
秦有披膊的石鎧甲
此展品為秦代的石器,通長75.00厘米,披膊長20.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鎧甲由前、后身甲和一對披膊組成,共有甲片612片。
秦金當盧
此展品為秦代的金器,金當盧是秦始皇陵銅馬車馬頭部飾物。正面有細線勾畫出流云紋,中部有兩條蟠虺紋組成蟬狀紋樣,紋樣凸起呈淺浮雕形。當盧背面印刻“十二”,鈕上有“上”銘文。
秦坐姿御手俑
此展品為秦代的陶器,通高51.00厘米,重51.92千克,出土于秦始皇帝陵西側銅車馬陪葬坑,為秦陵二號銅馬車上的御官俑。御手通體彩繪,頭戴鹖冠,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穿長褲,與秦俑坑出土的高級軍吏俑相似,也是具有一定爵位的軍吏。
文化活動
活動建設
2018年5月,跨越時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與漢景帝陽陵出土陶俑展開展。同月,銅鑄丹青——云南滇國青銅文化展開展。
2018年6月,瞬間與永恒——龐貝出土文物特展開展。
2018年9月,帝國崛起——秦國發展階段歷史文化展開展。
2019年12月,“平天下——秦的統一”大型展覽開展。
考古研究
2011年8月,K9901發掘工作開始,至2013年7月結束。1999年發現該坑,當年試掘。此次發掘利用多種新技術、新方法與手段盡可能收集現場信息,包括使用現場與遺物的三維掃描、發掘現場的數字近景攝影測量工作、數字化彩繪信息記錄工作、陶片的虛擬三維拼接等。
教育活動
2019年9月20日,隨著陜西師范大學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實習工作的順利結束,秦陵博物院圓滿完成了2019年度來自省內外八所高校、九批次五百余人的教學實習工作。此項工作于3月25日開始,歷經七個月時間,由秦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統籌安排,票務管理部、安全保衛部等部門積極配合協助完成。
2019年12月,在秦兵馬俑發現4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周年之際,秦陵博物院推出“平天下——秦的統一”大型展覽,為公眾展示了秦人的發展歷程及統一六國的壯舉。
所獲榮譽
1997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秦俑彩繪文物保護技術”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秦兵馬俑考古項目獲西班牙阿斯圖利亞斯王子獎。
2015年,“真彩秦俑展”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第一名的榮譽。
2018年,獲評“2018全國最具影響力智慧文旅景區”。
作用價值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布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經過艱苦創業取得了成就,成為大型遺址性博物館。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鎮。
開放時間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全年365天開放,節假日不休息。
售票時間為:每年3月16日—11月14日 早上8:30—下午5:30;每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 早上8:30—下午5:00。
門票價格
120元人民幣/人次,學生證享半價優惠;65歲以上老人、殘疾人、中國現役軍人(含武警)、軍隊院校學員、退伍老紅軍戰士、革命傷殘軍人、由家長攜帶的16歲以下未成年人免費。
交通線路
機場出發
機場大巴臨潼線:到臨潼汽車站下,票價30元,一天四班。
機場大巴二號線:到西安火車站,步行至公交車站,乘坐游5路、914路、915路至博物館
高鐵站出發
西安北站乘坐266路至西安火車站,步行至公交車站,乘坐游5路、914路、915路至博物館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794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1-01-06 18:17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