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驛站“微陣地”彰顯服務大作為

  去年以來,灞橋區(qū)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黨建引領作用,緊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推動社區(qū)職能延伸,在城區(qū)人流密集區(qū)建起了城市驛站,發(fā)揮“5+X”職能,打造了群眾家門口的黨建“微陣地”,引領城市基層治理走向共駐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立足“小而精”,搭建黨建引領平臺

  著眼共建共享,對街頭巷尾的城管之家進行改造提升,建起了城市街頭黨建免費“連鎖超市”——城市驛站。注重黨建引領,設計并亮化以“開放、暖心”為理念的橙色LOGO,城市驛站外統一制作懸掛黨旗,形成了群眾家門口黨建“微陣地”;將黨的十九大報告摘編、黨建文化宣傳、惠民政策傳遞、服務居民展示等黨建元素,合理有序的融入到驛站內部規(guī)劃;驛站管理人員以黨員為主,要求他們佩戴黨徽、亮明身份;放置了《黨章》《黨的十九大報告》等黨建圖書,把驛站作為黨員學習黨的理論及實務、提高黨性修養(yǎng)的加油站,讓10多平米的城市驛站,處處展現著黨建引領的主題。

  定位“微而全”,發(fā)揮五站基本功能

  統籌規(guī)劃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摸索和時間,綜合了多項群眾服務工作,定位了“五站”基本功能:

  1.基層支部流動站——黨建走上街頭。采取“一支部一驛站”連片包抓,把驛站作為社區(qū)黨組織的“第二現場”和“移動工作室”,社區(qū)班子成員走向街頭直接服務群眾,縮短社區(qū)黨組織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制定黨員志愿者服務制度,黨員依據在職黨員報到社區(qū)延伸到驛站當義工,做細做實為民服務;依托城市驛站,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街頭送學,最大限度地吸引群眾參與。

  2.政策方針宣傳站——正能量持續(xù)發(fā)聲。作為政策法規(guī)宣傳窗口,堅持“滾動屏+公示欄+口袋書+口頭問”四種方式并用,宣傳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群眾關心的低保、養(yǎng)老等民生問題;街道職能科室定期到驛站開展業(yè)務宣傳,現場解答群眾提問;對養(yǎng)老金交納、低保申請等階段重點工作,在公示欄動態(tài)更新公告;利用城市驛站宣傳招商引資、人才新政、干部作風監(jiān)督等內容。

  3.城市管理工作站——問題閉環(huán)解決。落實“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提升完善驛站硬件設施的同時,注重從老城區(qū)實際出發(fā),發(fā)揮驛站承接群眾、商戶、管理者三方作用,對群眾反映的市容環(huán)境、出店經營、噪音污染等問題 “打包”上報、“項目化”落實,分解到路長、網格,并及時向當事人反饋結果,實現了群眾反映問題處理的閉環(huán)。

  4.為民便民服務站——溫暖感動群眾。突出“開放關愛”的理念,配置了飲水機、沙發(fā)、集成式充電器、免費 wifi等,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設置“讀來讀去”專區(qū),引導群眾“以捐換借”,推動書香城市建設;配備急救藥箱、溫度計、血壓計等醫(yī)用急救物品,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也安排醫(yī)護人員,定期到驛站開展免費測血壓等活動;提供老花鏡、針線包等生活必需品,方便了群眾,凝聚了民心。

  5. 社情民意搜集站——工作更接地氣。注重民意收集功能,通過“我想做、我需要”兩個板塊,建立微心愿登記辦結制度,保證群眾心愿的實現;建立群眾意見登記、轉辦、反饋制度,意見當天上報,包片科長8小時反饋,職能科室24小時處理;設置民意收集箱,主動傾聽群眾對民生熱點方面的需求及訴求,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效率水平。

  突出“個性化”,提供X多樣化服務

  結合各驛站所處位置、服務對象特點,創(chuàng)設各具特色的“X”個性化服務功能。地處紡西街紡的五路口驛站,附近居民大多是老紡織工人,用老照片展現紡織城變遷、老紡織城印象及紡織工人的芳華歲月。位于紡正街紡七路口的城市驛站,發(fā)揮其坐落國棉五廠、六廠生活區(qū)中心位置、多路公交站點特點,聚焦片區(qū)4萬多老年人,用新24孝文化墻弘揚孝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尚。位于紡正街東城第二幼兒園門前的城市驛站,充分發(fā)揮其地理優(yōu)勢,以“水果+文字+笑臉墻+專題講座”形式,關注幼兒健康教育。位于紡建路鹿塬街口的城市驛站,以弘揚榜樣力量、宣傳身邊道德模范為特色,更好的發(fā)揮正能量的帶動作用。位于紡西街紡三路口的城市驛站,突出黨建引領社會治理“5+5+N”格局特色,著力打造城管文化展示平臺。位于55中門口的城市驛站,把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為特點,成為了中學生讀書、化解心里壓力的好去處。區(qū)委組織部還牽頭舉辦了全區(qū)“城市驛站故事薈”,相互分享在城市驛站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建立“子網格”,完善互聯共建機制

  延長社區(qū)網格手臂,依托城市驛站建立輻射轄區(qū)駐地單位、道路商鋪、公共資源的子網格,吸納駐地單位和臨街商鋪經營主黨員骨干和優(yōu)秀分子進入“三長三員”隊伍,形成社區(qū)網格為主,多個子網格相互交織的全覆蓋網格化城市治理模式,在門前衛(wèi)生治理、治安聯防通報、清掃積雪、解決突發(fā)事件上實現了聯動。建立區(qū)級部門和城市驛站“4+1”結對共建制度,明確“5+3”共建職責,區(qū)衛(wèi)計、教育、食藥監(jiān)、人社、民政等部門積極參與,先后在城市驛站開展黨員引領服務民生系活動79場次,領辦落實驛站及延伸社區(qū)共建項目109個。把城市驛站作為全區(qū)“紅色義工”服務隊開展活動的主陣地,街頭政策宣傳、奉獻緩堵保暢、城市精細化管理、上門跟蹤服務群眾等,解難題、做服務,構建了上下聯動、內外聯動,共同參與治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