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李鎮隸屬于江蘇省常熟市,因五代十國天寶元年(公元908年)吳越王錢鏐將梅世忠、李開山戍此,居民依軍成市,因取二將之姓,以名其地”,梅李因而得名。梅李鎮位于常熟東北部,東靠上海,南頻蘇州,西鄰無錫,北依黃金水道長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建鎮史,素有“東鄉十八鎮,梅李第一鎮”之美譽。

  梅李鎮總面積80.84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109892人(2017年)。

  梅李鎮是江蘇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蘇州市美麗城鎮建設示范點。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名單。

  建制沿革

  唐代,《吳地記》后集載∶“常熟縣十二都∶積善、開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歸政、雙鳳、思政、郭行、升平”。梅李一地屬于開元。

  宋代,《元豐九域志》載,常熟縣轄九鄉三鎮,梅李為三鎮之一。

  南宋端平年間,常熟縣以下九鄉轄五十都,都以下轄里,梅李一地大致屬開元鄉第二十五都和第二十六都。

  元代,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改里為圖,鄉以下劃分場、都、圖。梅李一地屬東二場二十都和東三場二十五都。屬東二場二十都的∶一圖梅李,二三圖、又三圖梅李北,四圖梅李東,五圖、十三圖梅李南,二十圖梅東江下橋。屬東三場二十五都的∶又六圖塘橋,十八上下圖寨角,清水港。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劃常熟縣東境設昭文縣,梅李一地隸屬于昭文縣開元鄉。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常熟縣、昭文兩縣劃分為35市鄉,置梅李市。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8月,常熟縣劃為15區。梅李市隸屬于梅塘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4月,全縣改為8個區,建立梅李區(第二區),區公所駐梅李鎮,轄5鎮37鄉。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36年)5月,梅李區擴并為5鎮8鄉,169保,2326甲。將原梅北鎮、師德鄉、聚沙鄉、赤烏鄉合并為梅李鎮,原萬柳鄉、塘橋鄉、淘沙鄉合并為塘橋鎮。

  1950年3月,全縣劃為14區、218鄉,梅李區轄19鄉。現梅李鎮境域劃分為梅李、聚沙、翻身(1953年9月改為景巷鄉)、清水、師德、塘坔和赤烏鄉的一部分。下半年,鄉以下廢除保甲,建立行政村和村民組。

  1952年11月,縣劃梅李鄉為梅李區直屬鎮,鄉改鎮名。

  1957年9月,全縣撤區并鄉,現梅李鎮全境并成梅李大鄉,由縣直屬。

  1958年10月,以鄉建立農村人民公社,梅李鄉改稱梅李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81年3月,撤銷梅李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復稱梅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政社分設,復稱梅李鄉人民政府,直屬于常熟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下轄15個行政村,3個社區,政府駐地:梅李鎮人民路18號。

  人口民族

  梅李鎮常住人口109892人(2017年),民族為漢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梅李鎮地處北緯31°42′,東經120°52′,系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位于市境東北,距城區12公里,東鄰碧溪、珍門,南接古里鎮,西與周行接壤,北連滸浦、趙市,總面積80.84平方公里。

  氣候

  梅李鎮地處中國北亞熱帶沿海區域,季風盛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絕對濕度為17.6百帕。春季東南風、西北風交替出現,氣溫回升,但不穩定,時寒時暖,天氣多變,多春雨。夏季多東南風,前期有梅雨,多陰雨天氣;中期盛夏,氣溫最高,多伏旱;后期多臺風影響。秋季早期有晚臺風,偶有龍卷風,多秋風秋雨天氣;中后期秋高氣爽,有早霜。冬季前期多西北風,寒冷干燥,少見雨雪;后期有陰冷雨雪天氣,全年平均氣溫15.4℃,最高年(1961年)為16.5℃,最低年(1972年)為14.8℃。,日照梅李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202.9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0%,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055.8毫米,集中在4~9月之間,其中6月初梅子成熟時雨量較多,時間最長,俗稱“梅雨”季節,雨量約占全年的28%。霜鎮區年無霜期平均242天,有80%的年份無霜期的保證率為228天。

  土壤

  梅李鎮的土壤在自然及人為雙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發展形成。鹽鐵塘以東的土壤母質為長江沖積物,以夾沙土、潮沙土為主。鹽鐵塘以西以湖積母質土、烏沙土為主,因受沖積物覆蓋,地形平坦。一條長4.6公里、寬40米的帶形古崗身的殘跡以沙土為主,屬滲育型水稻土。鎮內稻區以烏沙土、烏柵土、烏松土為主,棉區有沙土、潮沙土、夾沙土等。

  自然資源

  梅李鎮境內哺乳類動物有11種,鳥類動物有40種,爬行類動物有12種,如烏龜、甲魚。兩棲類動物有3種,田雞、蛤蟆、蟾蜍。魚類有24種,如青魚、花鰱、白鰱。甲殼類動物有9種,如青蝦、河蟹、田螺。昆蟲類有45種。 [12] 梅李鎮境內野生植物有63種,如石菖蒲、蒼術、野茭白。

  交通

  梅李鎮位于常熟東北部,地處主城區和港區的中部,距主城區12公里,在上海一小時核心經濟圈內,沿江高速和沿海高速(蘇嘉杭高速)在常熟境內交匯,沿江高速的常熟、常熟港道口距梅李2分鐘, 227省道、338省道在梅李川境而過。從梅李出發半小時可達蘇州、無錫、昆山,一小時以內可達上海;梅李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8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120公里,蘇南國際機場40公里,京滬高鐵蘇州北站40公里;常熟港10公里。

  水路:常熟港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上海航運中心的組合港,已于全球55個國家地區的265個港口通航

  鐵路:京滬高鐵 (梅李至蘇州北站35分鐘)18分鐘到虹橋、5個小時到北京

  滬通高鐵(上海—常熟—南通)已開工

  沿江城際鐵路(上海—常熟—南京)已開工

  通蘇嘉城際鐵路(南通—常熟—蘇州—嘉興)規劃中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梅李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0.4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4億元,增長7.2%,實現工業總產值282.96億元。

  2013年梅李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9.5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4億元,增長22.2%,增幅列全市鄉鎮第一,工業總產值330.2億元。

  2012年梅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8億元,增長0.5 %。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3億元,同比下降12.5%。全社會用電量16.3億度,增長16.6%。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億元,增長8.5 %。

  2008年,梅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8億元,增長18.8%;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7億元,增長15%;實現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增長20%;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05億元,增長20.2%;新增注冊外資2153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379萬美元;新辦私營企業66家,新增注冊資本近9億元;完成工業性投入12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梅李鎮以珍北、新豐、聚沙為核心的13000畝蔬菜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全年蔬菜產量約12萬噸。新增高效農業面積6000畝。累計建設節水灌溉面積12000畝,搭建產銷平臺進行“農超對接”、“農商對接”,供應企業蔬菜近80噸。新建蔬菜保鮮冷庫7000立方米,累計24000畝,流轉率達91%。新建農機庫點4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桔稈機械化還田率達90%以上,成功創建江蘇省平安農機示范鎮和蘇州市農業機械化示范鎮。新增各類專業合作組織13個,實現農地股份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工商登記率100%。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7.1%,村級財力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68.4億元,分別增長0.5%和2.8%,8家新興產業和13家高新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31.8億和17.7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完成255億元,下降1.9%。產品銷售收入308.8億元,增長1.3%。注冊外資完成1470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527萬美元,完成全年目標的252.7%。27只工業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其中16只已經正常竣工投產,全年完成工業投入12.6億元,其中設備投入7.6億元。

  2009年梅李鎮有各類工業企業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家,私營企業614家,規模以上企業158多家,已形成了冶金、機電、紡織、輕工、工藝、建材、食品、印刷、電子、包裝等10個大類30多個行業。有24家企業為市百強企業。輕紡工業園是常熟市經編布、園機布生產基地,產品主要出口東毆及非洲等國家,全鎮擁有經編織機、ks等織機約1000多臺(套),年銷售額超3億元。有43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3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保體系認證;獲江蘇省著名商標3只,蘇州市知名商標5只,省名牌產品4只,蘇州市名牌產品12只,省質量信的過產品1只,蘇州市質量信的過產品2只。

  2008年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增長20%;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05億元,增長20.2%,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占91.2%;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80.4億元,增長20.8%,占全部工業銷售收入比重為88%。新增注冊外資2153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379萬美元。完成工業性投入12億元,其中設備投入占69.8%。

  第三產業

  2012年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6.7億元,增長11.3%;完成服務業投資10.3億,增長26.1%。新設交通銀行、蘇州銀行2家支行。

  2008年梅李鎮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5.17億元,增長19.7%。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增長25%。旅游業加快發展,聚沙園成為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月河橋修復、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布館等順利完成,全年接待游客39萬人次。新建商用房、住宅樓11.72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科技

  2012年新增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8家,申請專利1400件,其中發明197件。培育省名牌4家,蘇州名牌5家,新增ISO9000認證企業11家,8家企業網上成功對接教授博士柔性進企業,一家企業申報成功省技術研究工程中心,3家企業申報成功省級研究生工作站。

  2008年梅李鎮有皮件和裝飾玻璃二個蘇州市特色產業基地,10家企業被列為科技成長型企業,2家重新認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企業獲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全年共申報各類專利達625件,其中發明專利34件。

  教育

  1987年有10位同學參加全奧林匹克小學數學競賽、“華羅庚”金杯賽、《小學生數學報》邀請賽等競賽。3位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10次。文藝、體育、科技、書畫、航模等也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獎54人次。

  1992年,梅李鎮有中心小學1所,完小5所,初小8所,共14所,73班。教職員工151人,學生2435人。

  截至2015年7月梅麗鎮有省級重點高中、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一所(常熟市梅李高級中學),初級中學3所,省級實驗小學一所(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學),珍門中心小學、趙市中學成為省級綠色學校,梅李中心幼兒園成為蘇州市級綠色學校。

  社保

  截至2015年7月老年農民養老保障率分別為96.2%、89.5%、96.5%、99.6%,城鄉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17%。

  2008年社會保障全鎮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基金征繳率、老年農民補貼率分別達到了98%、96%、99%;城保擴面凈增4350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達4.5萬多人,參合率99%。全鎮120個無地村民組的補償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1萬多個,本地農村勞動力和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崗位近千個。開展各類在職培訓和就業培訓工作,完成農村勞動力就業指導培訓2145人,職業技能培訓300人,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指導培訓1655人,全年共舉辦勞動力招聘會4場。

  衛生

  梅李人民醫院是集醫療、急診急救、預防保健、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康復保健為一體的鄉鎮綜合性中心衛生院。2012年成功晉升為二級乙等綜合性醫院,并已更名為“梅李人民醫院”(原名為梅李中心衛生院)。

  截至2008年9月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6173平方米,綠化面積14700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約14000平方米,醫院設計床位200張,實際開放床位138張。至2012年底,新院在編人員153人,其中衛技人員138人。

  城建

  2014年梅李鎮建設城鄉一體化示范小區5個,總建筑面積約32.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2.85億元,全年完成復耕復墾287畝。投入2400多萬元完成紅梅南路、將軍路西延、新豐路、珍碧線延伸段、師橋路等工程建設,投入1600多萬元進行道路養護。投入1100多萬元完善農民居住小區配套設施,完成支福妙線、通港路、美迪洋路等污水管網建設,投入使用5座污水提升泵站。全年共疏浚鎮村二級河道54條,50.75公里,土方80.14萬方。拆壩建橋9座,新建橋梁10座,全年完成“三星級康居鄉村”2個,“二星級康居鄉村”2個,“一星級康居鄉村”16個,“環境整潔村”123個。

  歷史文化

  文物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文物20多處,列入保護范圍的建筑單體有82處,每年7月定為全鎮“孝廉文化月”,建成孝愛文化廣場,建立“孝愛親情林”和“孝愛學堂”。 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功能于一體的博物館。

  方言

  梅李境內方言系吳語方言,口語詞匯十分豐富。屬常熟東鄉方言小區,與普通話區別甚大,即使本鎮內東西南北之間語言也不盡相同。下面遴選境內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部分鄉土俚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以示梅李域內民間方言的特點。

  旅游

  聚沙園

  梅李鎮聚沙公園位于梅李中心鎮區東側,占地53000平方米,因全園主體為始建于南宋的聚沙百福寶塔而得名,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園內亭臺水榭,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百花吐艷,是旅游愛好者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為充分挖掘千年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化投資環境,提高集鎮品味,梅李鎮歷屆黨委政府投巨資先后多次對聚沙公園進行擴建改造,使公園面積擴大到55668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了80%。園內設有屏山聽泉、梧桐踏月、濠濮間想、古木清風、聚沙塔影、荷浦薰風、曲徑寒梅、梅李風云以及名家碑刻回廊、名勝古跡展廳、中共常熟縣委重建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裝紀念碑、健身中心、茶座等旅游景點和休閑場所,其中“聚沙塔影”是新虞山十八景之一。可謂集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休息游覽多功能于一體。漫步園間,繁花似錦,輕樂相伴,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聚沙塔

  據傳系取《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殘,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之中聚沙二字為名。在鎮東街聚沙園內,全名“聚沙百福寶塔”。1995年4月列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此塔為宋紹興間邑人錢道者所建。相傳以鎮潮水沖激。

  該塔在明崇禎時重新換塔頂覆缽,清康熙年間又換剎桿下的橫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雪林與里人鄧氏三兄弟再次集捐重修,并由縣令康基田撰記。清道光十年(1830)冬,樓梯樓板及飛檐走廊為野火所廢,僅存樓上三層。民國元年6月15日,塔頂端為颶風吹墜,與寶頂同時墜下有小佛18尊,抄經1部,塔圖1幀,惜均在淪陷時散失。自此塔身逐漸傾斜。1981年11月10日,常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為排除險情將覆缽和塔剎取下。發現承托剎桿之柁木上有銘文:“大清康熙歲次丁未仲夏吉日眾姓重修”,鐵制覆缽上鐫文:“大明崇禎十年歲次丁丑四月吉旦眾信重修”。為使這一珍貴文物得以保存,常熟市人民政府和梅李鎮人民政府在國家、省、市文物部門的直接支持指導下,對聚沙塔進行搶救性修復。工程分兩步實施,第一步糾偏加固,第二步修復。1993年5月9日—9月27日,歷時140天,耗資40余萬元,糾偏到位。在糾偏時,發現塔底的“須彌座”(底座)部側的精細原砌筑件。據文物部門考證,此砌筑件過去僅有書籍記載,在全國古塔中未發現過,此為首例。第二步修復。1996年7月25日—1997年9月6日,歷時一年許,耗資108萬元的修復工程竣工,一座七級八面翼角舒展的玲瓏寶塔重展于世。

  榮譽成就

  江蘇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江蘇經編紡織名鎮

  國家園林城鎮

  國家建設宜居小鎮

  國家園林城鎮

  江蘇省“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基地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江蘇省文明鄉鎮

  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