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成人羞羞视频播放网站_四虎4hu新地址入口2023_中文字幕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4小時咨詢熱線

當前位置: 華東政法大學干部培訓 > 院校簡介

院校概況

CADRE TRAINING

在線選課

基本信息

培訓方向

*已開啟信息加密保護,請放心填寫! *請保持電話通暢,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系。

在線咨詢

院校簡介

  華東政法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位于中國上海,是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首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單位、最高人民法院自貿區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和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為五院四系成員,亞洲法律學會、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是以法學學科為主,兼有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工學等學科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原名華東政法學院,1952年6月由圣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震旦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會系在圣約翰大學舊址合并成立。1958年,學校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1963年再次籌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銷;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第二次復校。2000年,學校由司法部劃歸上海市管理。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長寧、松江兩個校區,占地面積75萬余平方米;設有22個學院(部),24個本科專業;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教職工1300余人,各類在校生18000余人。

  歷史沿革

  昨日芳華(1879年-1952年)

  圣約翰大學,原名圣約翰書院,1879年創建,是美國圣公會施約瑟主教于1877年籌建,將圣公會1865年設立的格雅書院和1866年設立的度恩書院合并后,在滬西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購地興辦的中國第一所現代教會高等學府。

  1894年,該校建造了中國式的教育樓,為紀念創始人施約瑟主教而取名“懷施堂”。新中國成立后,約大師生為紀念1921年畢業生鄒韜奮,要求將懷施堂改名為韜奮樓,于1951年經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同意更改樓名。韜奮樓為上海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03年,該校用庚子賠款基金興建“思顏堂”,以紀念中國籍牧師顏永京先生,今改名為四十號樓。孫中山先生曾在這里發表過“民主國家,教育為本”的著名演講,為長寧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25年6月3日,五卅慘案發生后,圣約翰大學為阻止學生參加反帝斗爭宣布停學,與學生發生強烈沖突,以孟憲承為首的19名教職員及553名學生憤然離校,于當年8月另組光華大學(今延安西路東華大學校址)。這就是歷史上的“六三”事件 ,“六三樓”因此得名。此樓今座落于華東政法大學校園內,是長寧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9年5月26日夜晚,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上海市委領導人員與中共中央上海局以及中共上海地下市委的負責人抵達上海,在圣約翰大學交誼樓(1952年11月15日,華政首屆開學典禮在此樓的大交誼廳舉行)會面,詳細討論上海解放后的接管工作。

  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圣約翰大學各院系被拆分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其中政治系并入在該校原址成立的華東政法學院。

  創設與初建階段(1952年-1979年)

  1952年6月,經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華東政法學院在圣約翰大學的舊址上應運而生。當時,由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震旦大學、上海學院、東吳大學法學院、滬江大學、圣約翰大學、廈門大學 等六所學校的法律系、四所學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學校的社會學系組合而成,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著名法學家魏文伯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建校后的華東政法學院第一任院長由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長鄭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長后,由鄭文卿任院長,趙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長。

  1956年,鄭文卿調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的雷經天擔任院長。

  華東政法學院初創時期設有大學部、夜校部和專修科,1953年設干訓班,1954年設本科,1957年設函授部。

  1958年,華東政法學院第一次撤銷。華政與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法律系合并成立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華政一部分教師并入)等。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組和教育部根據《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政法小組、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等政法教育和調整政法院系問題的請示報告》,向市委提出《關于籌辦華東政法學院的意見》。9月市委批復同意,提出以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法律研究所為基礎籌辦,由該所黨組書記袁成瑞為籌委會辦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雙重領導,以最高人民法院為主。

  1964年,正式復校,由魏明任黨委書記兼院長,袁成瑞為副書記,田光為副院長,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

  1972年,經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決定,華東政法學院第二次撤消,師資隊伍再次解體,大部分流向復旦大學。校舍則先后被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分校、上海市衛生學校、普陀區衛生學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個單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恢復華東政法學院的通知》。6月,以劉少儻、徐盼秋和曹漫之為首的領導核心,從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及其他單位以至于全國各地迅速集中必要的師資和辦學人員,這在當時及時擴充了華政的師資隊伍,師資匱乏問題得到了緩解。同時,在市政府的關懷下,陸續收回部分校舍。

  復校與進步階段(1979年-2000年)

  復校當年,在華東六省一市招收新生。1979年9月,華政迎來了復校后的第一批303名學生。除了復旦分校將東風樓歸還華政外,其他校舍依然被占。以徐盼秋、曹漫之為首的一批黨政領導下達指示:先建圖書館與教學大樓。于是,在黨委一班人的帶領下,全體師生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黨政工團讓出辦公室,在帳篷里辦公,保證教學用房的需要,毫無怨言,,以苦為樂。這就是被滬上高校傳為佳話的“帳篷精神”。

  1985年,設置法律系、經濟法系、國際法系和犯罪學系(1995年改為刑事司法系)。1985年4月,華政的本科教育在單一法學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和犯罪學(1995年改為偵查學)三個專業。

  1981年,學校開始研究生教育,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法制史和國際法獲批成為學校首批碩士學位點。

  至1983年底,各類在校生已達3429人,其中本科生1649人、專科生177人、研究生34人、函授生1569人。

  1988年起,受國家教委委托,培養外國進修生。1991年,本科在華東六省一市均進入第一批招生,并迅速擴展到全國。1994年,成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試點院校之一,同年成為全國實行并軌收費改革的院校之一。

  1994年11月,又增設了國際法、貿易經濟和英語三個本科專業。1995年,獲批招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全國首批8所試點單位之一。1996年,學校獲準接受外國留學生攻讀學士、碩士學位,成為上海20所向留學生頒發學位證書的院校之一,同年又獲準招收港澳臺地區學生。

  1996年,國際經濟法學科為司法部重點學科,是學校首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997年11月,增設行政管理和貨幣銀行學兩個本科專業。199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華東地區首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點的單位;同年7月,將上述九個本科專業調整為法學、偵查學、經濟學、金融學、英語和行政管理六個專業;同年,面向全國招收法學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生。

  發展與跨越階段(2000年至今)

  2000年,在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由原司法部管理的院校改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上海市管理為主”的高校。

  2001年3月,設立研究生教育院。

  2002年,教育部對32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學進行水平評估,學校是13所被評為優秀的院校之一。

  2003年2月,位于松江大學城,占地800畝的松江校區破土動工。9月,松江校區一期建設工程完工,迎來了首批學生。2003年,撤系設院,陸續成立了法律學院、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商學院、外語學院、人文學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信息技術學院、社會學系、繼續教育學院等12個二級學院(系);同年,增設社會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本科專業。

  2004年,增設治安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會計學、知識產權、公共事業管理、勞動社會保障、新聞學七個本科專業。

  2005年6月,松江校區二期工程基本完工。當年8月,學校主體搬遷至松江校區,并逐步將工作重心從外延發展轉向內涵建設。

  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準華東政法學院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6月9日上午,華東政法大學揭牌慶典活動舉行。

  2008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次獲得優秀。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同年,增設翻譯本科專業。

  2012年12月1日,學校舉行建校60周年慶典。同年,學校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

  2013年,學校成為首批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同年,增設德語本科專業。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2013-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同年,成為全國接收“中國政府卓越獎學金”6所高校之一。

  2015年4月,學校入選首批上海教育立法咨詢與服務研究基地。11月,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與華東政法大學、華東地區檢察機關共建的全國首個檢察智庫“華東檢察研究院”在華政揭牌成立。12月,學校與黃浦區人民政府簽訂法治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6年1月,學校與國家檢察官學院簽署合作協議。3月,學校與長寧區人民政府簽署支持創新創業人才發展合作協議。4月,入選共青團中央新媒體運營中心綜合類工作室建設單位。5月,學校與華東師范大學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松江區人民政府簽署法治政府建設暨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法制日報社簽署戰略合作協議。7月,學校與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9月,學校馬院入選上海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與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合作局簽訂合作協議;學校與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共建上海司法公信力研究中心。10月,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和華東政法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廉政與法治文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華政舉行;由教育部政法司、上海市教委、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聯合組建的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揭牌。11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與學校簽訂合作培養知識產權檢察人才協議。12月,學校“華東檢察研究院”入選首批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學校與滁州市人民檢察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年,入選上海市“市屬高校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試點單位。

  2017年2月,華東政法大學榮獲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稱號。3月,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數據政策法律研究中心落戶學校。4月,學校與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簽訂合作協議;學校與泰州市人民檢察院簽訂合作協議。5月,學校與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簽訂合作協議。6月,學校與崇明區人民法院簽訂合作協議;學校與嘉定區人民法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靜安區人民檢察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簽訂合作協議;學校與宣城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獲聯合國婦女署頒發《聯合國中國社會性別研究與倡導基金受資機構證書》;上海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與華東政法大學簽訂“共建‘互聯網+法律’大數據平臺”合作框架協議。7月,學校舉行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創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揭牌儀式。8月,學校與崇明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聯合成立全國首家公益訴訟研究中心。9月,成為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創始成員。11月,學校與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與學校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12月,學校與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8年4月,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學校正式簽約共建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3月,學校與中信銀行上海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5月,學校與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6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8月,成為首家與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建立合作關系的省外高校;學校與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浙江省人民檢察院簽訂檢校合作協議。11月,華東政法大學成為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學校與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與海口海事法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12月,學校與上海市司法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同年,學校被遴選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

  2019年1月,華東政法大學作為上海唯一的市屬高校入選獲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40所高校名單;學校與鹽城市公安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入選首批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3月,學校與上海市體育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4月,學校獲評首屆上海市文明校園;學校與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學校與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6月,學校與龍巖市公安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8月,杭州市舉行與華東政法大學合作共建互聯網法治研究院(杭州)簽約儀式;最高人民檢察院授予學校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基地。9月,學校與上海國際仲裁中心、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簽署合作協議與合作備忘錄;學校與上海綠地申花足球俱樂部簽署合作共建協議。10月,學校與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11月,華東政法大學法宣辦獲得“‘七五’普法中期先進集體”稱號。

  2020年1月,學校與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6月,發起并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5月,學校有專任教師近900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400余人。先后有5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入選全國“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入選全國“萬人計劃”教學名師,2人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4人獲評“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2人獲評“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獲評“全國優秀教師”,1人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評“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獲評“全國留學回國先進個人”,1人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2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2人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6人獲評“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6人獲評“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12人入選“上海東方學者”,6人入選“上海青年東方學者”,27人獲評“曙光學者”,4人獲得“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資助,27人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17人獲評“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此外,學校擁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國家百千萬工程人選(5人):何勤華、馬長山等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1人):羅培新、金可可、王遷、程金華等

  全國高校教學名師(2人):何勤華、劉憲權

  上海領軍人才(12人):顧功耘、劉憲權、王立民、高富平、杜志淳、吳弘、李秀清等

  東方學者(12人):顧敏康、陳峰、程金華、張紅、Stephen Phua Lye Huat、李連江、冷靜等

  院系概況

  截至2019年5月,學校設有22個學院(部)以及文伯書院,開設24個本科專業。

  教學建設

  截至2019年5月,學校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門國家精品課程,4門教育部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個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上海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40門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76門上海市教委本科重點課程,5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1個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法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放型國際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在2002年、2008年兩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均為優秀。學校自1981年起創辦研究生教育,1995年獲批招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全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結果中,法律碩士專業獲評A檔。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學為核心,經濟學、管理學共同發展,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協調共進的“一體兩翼”格局。

  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2016年入選上海市“市屬高校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試點單位,2017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2018年入選首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學校2017年成立文伯書院,啟動書院制改革實踐,探索通識教育、養成教育、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提升教育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學生在中國詩詞大會、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棒壘球聯賽等各類學術競賽、藝術展演、體育比賽等活動中成績斐然。學校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上海市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先進集體,是教育部、上海市高校輔導員培訓基地,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

  依托上海市律師協會成立的“現代法律服務實習實踐平臺”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上海市市屬高校校外實習基地重點建設項目。

  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法學、偵查學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偵查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經濟法學、司法鑒定概論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經濟法學、司法鑒定概論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法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市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法學、偵查學、知識產權

  上海市級精品課程(34門):外國法制史、國際經濟法、刑法學、中國法制史、商法概論、經濟法學、法理學、偵查學、刑事訴訟法學、民法學、國際私法學、司法鑒定概論、著作權法、訴訟證據學、政治學原理、貨幣銀行學、金融法學、法醫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知識產權法、金融犯罪研究、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大學生心理健康、國際反壟斷法、現場勘查學、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公司法學、刑事專案偵查、漢語與寫作I、II、國際商事仲裁法學、商業秘密法、憲法學、行政法學、民事訴訟法學

  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建設項目(12門):知識產權法、銀行法、國際經濟法、中國公司法與證券法、洗錢犯罪研究、國際私法、國際刑法、國際商法、國際公法、國際商事仲裁法、數字版權法、羅馬法

  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項目(5個):法學、政治學、偵查學、知識產權專業和“國際金融、航運法律人才培養創新”項目

  “十二五”本科教學工程市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法學、偵查學

  上海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走進司法鑒定——科學證據應用與展望

  上海市教委本科重點課程76門(名單略)

  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10月,學校擁有法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授予權,應用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1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8個專業碩士學位點、24個本科專業,以及法學、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動站;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法律史)、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一流學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各1個。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第三輪(2012年)、第四輪(2016年)學科評估中,法學一級學科均位列全國前五。2018年公布的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結果中,學校獲評A級。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法學、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法學、公共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學、司法鑒定、知識產權、法政治學、社會法學、公安法學、法律方法論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共管理、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4個):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法律與金融、國際法學、軍事法學、公安法學、司法鑒定、知識產權、區域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法制教育與傳播研究、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傳媒法制、社會法學、社會管理等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金融碩士、法律碩士(法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

  國際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先后與44個國家和地區的167所高校、機構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亞洲法律學會、歐洲律所聯盟等6個國際性、區域性組織簽訂了326份協議,有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2年,學校獲得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的資格,2014年,成為全國接收“中國政府卓越獎學金”7所高校之一。

  2017年9月29日,華東政法大學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

  加拿大總理,英國前副首相、法律大臣,比利時議長,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危地馬拉憲法法院院長,泰國憲法法院院長,阿聯酋聯邦最高法院院長,納米比亞國民議會副議長,荷蘭王國社會事務和就業大臣,以色列司法部部長等各國政要曾先后來校參觀訪問。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共同舉辦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芝加哥-肯特法學院、舊金山大學、圣路易斯大學、威拉姆特大學、約 翰·馬歇爾法學院、多米尼加大學、馬里蘭大學、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學,金門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道格拉斯大學,蒙特利爾大學,德國帕桑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荷蘭自由大學、艾柔默斯大學、格羅寧根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華威大學、卡迪夫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 盧頓大學,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里昂商學院、巴黎第五大學,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羅馬第三大學、皮埃蒙得大學,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大阪大學、熊本大學、香川大學、名古屋大學、九州國際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悉尼科技大學、維多利亞科技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昆士蘭大學、福林德斯大學、迪肯大學,邦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瑞典隆德大學,韓國清州大學、漢城大學、安山1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錦天城律師事務所、上海毅石律師事務所、國浩律師事務所、通力律師事務所等70余家立法、司法、執法、金融和法律服務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學術研究

  科研平臺

  根據2019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科學研究院等180余個科研機構,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貿區司法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詢與服務研究基地,華東檢察研究院是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共建的司法智庫研究機構;擁有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2個,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上海市高校知識服務平臺1個,上海市法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2個):中國(上海)自貿區法治創新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進研究

  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政府體制改革與監管模式創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經濟法律戰略研究院

  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政府體制改革與監管模式創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經濟法律戰略研究院

  上海市法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經濟法學重點研究基地、刑法學重點研究基地

  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1個):上海科技創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

  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2個):“互聯網+法律”大數據平臺、上海法律大數據服務基地

  中國法治戰略研究中心下屬科研機構有:司法學研究院、華東檢察研究院、社會治理研究院、政府法制研究院、金磚國家法律研究院、自貿區法律研究院、知識產權法律與政策研究院、刑事法學研究院、上海教育立法咨詢與服務研究基地、政治學研究院、財產法研究、法治國情研究院、數據法律研究中心、虞偉慶金融法律研究院、廉政與教育研究所、“一帶一路”戰略與法律外交研究院、科技創新法治保障研究院、新媒體數據研究院、企業合規與監察研究中心、大學生思想動態大數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陽光與法治信訪工作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4年,何勤華、何明升、高富平、童之偉分別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其中何明升教授的研究成果三次被全國哲學社科規劃辦公室編制的《成果要報》采納。

  2012年,學校獲19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總數位列上海高校第三。

  2013年,學校立項27項,在上海與復旦大學并列第2,其中法學類課題立項15項,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一,這也是學校第4次位居全國第一;2014年,學校立項19項,在政法類高校中位列第一。

  據2016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近五年來,學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法學類項目、司法部項目立項數多次獲得全國第一,國家級重大課題立項數在全國政法高校中居領先地位。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9年5月,華東政法大學圖書館有印刷型中外文圖書藏書260萬冊,中外文報刊1300余種,各類數據庫111個,電子圖書205萬種,法律類中外文數據庫尤為齊全,在全國法學院校中名列前茅。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法律文獻中心,以法學為專業特色、外文原版文獻為重點、數字化資源為核心的館藏文獻體系已初步形成,正努力打造紙質文獻保障品種,數字資源提供副本的文獻保障體系。

  中外文法學數據庫在全國法律院校中排名第一。圖書館以法學為專業特色、外文原版文獻為重點、數字化資源為核心的館藏文獻體系已初步形成,正努力打造紙質文獻保障品種,數字資源提供副本的文獻保障體系。主要數字資源包括:中國學術期刊網、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數據庫、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意法規及司法案例庫、正典法律資源庫、國研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字化年鑒平臺、刑事司法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Lexis法律數據庫、LexisNexis學術大全資源庫、Westlaw、HeinOnline、EBSCO、龍源期刊網、方正報紙、網上報告廳、環球英語多媒體資源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方正電子書、書生電子書、超星電子書、華圖法學文獻全文數據庫、非書資料管理系統等。

  學術期刊

  《法學》是由華東政法大學主辦的一本中文法律類期刊,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法律理論類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美國、英國等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國為數不多的法學刊物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法律類)”、“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由上海市教委主管、華東政法大學主辦,以法學為主、其他社會科學為輔的學術性刊物;為CSSCI法學來源期刊、中文法律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法學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期

  《犯罪研究》(原名《刑偵研究》)是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上海市犯罪學學會主辦、學校協辦,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出版的專業性理論刊物,創刊于1981年;該刊主要欄目有理論研究、經濟犯罪研究、專題筆會、實踐探索、檢察官論壇、境外透視等,內容翔實、觀點新穎,是犯罪學研究領域獨具特色的學術刊物和全國法律類核心期刊。

  《青少年犯罪問題》雜志創刊于1982年,是中國公開發行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專業期刊,由華東政法大學主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該刊主要反映有關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權益保護以及犯罪學領域的新動向、新觀點、新問題、新經驗;致力于整合犯罪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資源,已經連續兩屆被遴選為CSSCI期刊,曾獲法學類核心期刊稱號。

  文化傳統

  校標

  學校校標形狀是三邊為弧形的等邊三角形,上半部弧形部分為華東政法大學英語譯名全稱,其中間主體部分為由“HDZF”(“華東政法”漢語拼音大寫首字)四個字母組成的學校韜奮樓建筑造型,底部由天平和書本圖形組成。

  校訓

  篤行致知 明德崇法

  校歌

  《明珠之光》

  詞徐永康

  曲朱良鎮

  芳草地紅磚墻

  百年學子拼搏場

  坎坷復坎坷

  潮落又潮漲

  生生不息如長江

  師恩沐幼苗

  勤學成棟梁

  華政英才走四方

  莫忘,莫忘

  莫忘,莫忘

  祖國未來擔肩上

  不負青春時光

  風云起鐘聲揚

  千年中華盼飛翔

  依法治中國方能致富強

  有志青年聚東方

  秉公斷曲直

  執法我強項

  人民利益高無上

  莫忘,莫忘

  莫忘,莫忘

  祖國未來擔肩上

  耀我明珠之光

  耀我明珠之光


【干訓網聲明】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電話
400-6007-016
咨詢
二維碼
頂部
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