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
依靠群眾、團結統一的精神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
西柏坡時期,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轉入全國反攻,是否敢于不失時機地發起戰略決戰,將革命進行到底,是黨在西柏坡時期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中共中央發揚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精神,不失時機地組織了偉大戰略決戰,殲滅了國民黨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針對蔣介石1949年《元旦文告》發動的“和平”攻勢和當時國際勢力提出的“劃江而治”的主張,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不使革命半途而廢,顯示了中共中央在復雜的政治風云和決定中國人民前途和命運的歷史關頭,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徹底精神,這是一種抓住機遇,頂住壓力、挑戰,爭取最大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
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發動農民群眾參加偉大的解放戰爭,為戰爭的勝利提供巨大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黨內的團結統一,克服存在于黨內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為爭取革命的最后勝利并順利實現兩個“轉變”提供了組織保證。這是中共中央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為此,共產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進行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戰和生產的積極性,使解放戰爭“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同時黨中央把加強紀律性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來抓,先后作出了建立報告制度、健全黨委會議制度等決議、決定,要求克服依然存在著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克服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手中,達到全黨、全軍在政策上、行動上的高度統一,并要求把加強紀律性與發展民主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在西柏坡時,中國革命即將全面勝利。執政問題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提到黨中央的議事日程。共產黨人會不會變成李自成?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歷史覆轍?能不能經受得住勝利與執政的考驗?這關系到革命成果能否鞏固,社會主義目標能否實現,中國式的建設道路能否走下去?在解決這個重要課題時,毛澤東在中央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敲起警鐘:“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在他看來“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堅信:“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在離開西柏坡前夕和進駐北平途中,毛澤東多次強調:我們是“進京趕考”,發誓“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所有這些,蘊含了對共產黨人理想、宗旨、奮斗目標和作風風范等極為豐富的時代要求,科學地回答了共產黨人應怎樣經受革命勝利和執政考驗的歷史性課題,為共產黨在執政條件下如何防止腐化變質,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