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  艱苦創業

團結協作  無私奉獻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自力更生:“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

紅旗渠工程動工時,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物資匱乏,甚至連鋼釬、鎬頭、抬筐、抬杠等簡單工具也很缺乏。但林縣人民不等不靠,更沒有伸手向國家要投資、要材料,而是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體力量自己籌劃。林縣縣委明確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

紅旗渠是林縣人民依靠集體力量,發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建成的。修建總干渠和三條干渠所用的資金共4236萬多元,其中79.8%是自籌的;劈山開渠需要大量炸藥,修渠過程中共使用炸藥2740噸,其中林縣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噸;共用水泥6705噸,其中自己制造5170噸;共用石灰14.5萬噸,全部由各工地民工自己燒制。

艱苦創業:“立下愚公移山志,決心劈開太行山”

  紅旗渠是10萬林縣英雄兒女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人一錘一釬建成的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這樣艱巨的工程在缺乏現代化設備和技術條件的年代能夠建成,充分彰顯了林縣人民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的偉大精神。

  鑿通青年洞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巖石非常堅硬,錘一次鋼釬只能留下一個白印。要鑿通長616米、寬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沒有大型施工機械,真是難上加難。在巨大的挑戰面前,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擔,擔當起鉆挖青年洞的艱巨任務。他們豪邁地提出,“石頭再硬,也硬不過我們的決心,就是鐵山也要鉆個窟窿”。正是靠著堅忍不拔、不怕吃苦的勁頭,他們苦戰17個月,終于鑿通了青年洞,譜寫了一曲艱苦奮斗的壯美詩篇。

團結協作:“前方有求,后方必應”

  紅旗渠的成功修建,生動地體現了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河南省林縣與山西省平順縣相隔巍巍太行山,修建紅旗渠這項跨省跨縣跨流域引水工程,沒有河南、山西兩省的團結協作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平順縣以團結協作的精神,對工程給予了全面的支持和配合。平順縣社員不僅讓出了近千畝耕地,遷移了祖墳,砍掉了大批樹木,而且積極騰民房,找倉庫,盤鍋筑灶,充分體現了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

  在紅旗渠施工過程中,工地是前方戰場,機關、廠礦、農村就是后方陣地,前方開山劈嶺,后方全力支援。縣直和各社直有關部門及各行各業同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全力進行支援,成為紅旗渠建設的堅強后盾。林縣大眾煤礦加班加點全力供應,糧食部門成立臨時糧管所保證食物供給,商業系統統籌開設小商店,工業部門成立工具修理組,衛生院所派出人員到工地醫治傷病人員,文化系統派出劇團、電影放映隊到沿途村莊巡回演出,加油鼓勁。

無私奉獻:“為了水,就是把一腔熱血都灑了也值得”

  紅旗渠興建伊始,就注重發揮黨員作用,黨員干部自覺成為修渠的宣傳人員、工作人員、戰斗人員,成為走在前列的帶頭人。吃苦在前,危險在前,艱巨任務在前,是每個黨團員的自覺行動。林縣縣委領導保持戰爭時代那股革命精神,帶頭與群眾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黨員干部經常背著鋼釬镢頭,清基出碴,掄錘打釬,吃大鍋飯,啃窩窩頭,奮戰在工地第一線。正是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現出舍己救人的共產黨員李改云、把一生奉獻給水利事業的林縣水利局技術人員吳祖太、帶頭實干的五好連長石文祝、艱苦奮斗的五好施工員路銀、除險英雄任羊成、長期堅持在工地奮戰的五好民工鄭文鎖等,他們都是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紅旗渠修建過程中,林縣廣大干部群眾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執行方案課程僅供參考 可為您定制課程方案

我要定制
課程內容(部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