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路”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
軍民一家、民族團結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不怕犧牲,對事業勇往直前
常言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藏道遠比蜀道更難。新中國成立初期,西藏交通閉塞,黨中央制定了“一面進軍、一面建設”的方針,要求盡快修通公路,促進西藏經濟建設,方便人民交流往來。而攔在筑路大軍面前的,是物資短缺、高寒缺氧、地質復雜、工具簡陋……施工現場竟沒有一張完整地圖、沒有任何地質水文資料,筑路條件異常艱苦。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彰顯了川藏、青藏公路修筑者在修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兩條進藏公路時所表現的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充分展現了“兩路”修建者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和對事業的勇往直前。那一座座墓碑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象征。
拉薩河畔,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靜靜矗立,莊嚴而肅穆。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廳長徐文強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展現了筑路軍民不懼萬難、勇于抗爭的革命英雄氣概,更折射出“兩路”是堅定信念、勇擔使命的忠誠之路。
甘于奉獻,不斷攻堅克難
這座被稱為“川藏公路第一險”的二郎山,是修筑川藏公路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當年筑路部隊在修建川藏公路二郎山險峻路段時,每公里就有7位軍人為它獻出生命。“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是對11萬筑路英雄堅守5年的真實寫照。
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頑強拼搏精神,支撐著筑路部隊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面對自然條件的險峻、筑路設備的有限,筑路軍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刻苦鉆研,不怨天尤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一門心思研究筑路技術、商討施工方案,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創造性地攻克了橋梁建設和養護等多項技術難題,體現出“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勇氣概,使“兩路”得以暢通。先輩的艱苦奮斗從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那種大無畏的氣概、心系家國天下的情懷不斷滋養著后人。6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和護路工人以高度責任感,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默默無聞地犧牲青春、奉獻生命。有的工人甚至是幾代人堅守在川藏公路上,用熱血和生命保障著高原天路的常年全線暢通。
軍民同心,共創美好生活
在‘兩路’的修筑中,中央要求進藏部隊‘進軍西藏,不吃地方’,要避免物價上漲引起波動,不能向群眾大量采購糧食,要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同胞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促進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為此,進藏的十八軍用高價從當時西藏地方當局購買了閑置的荒地進行耕種,沒有肥料,全軍就在拉薩大街小巷清掃和搜集畜糞垃圾……最終克服一切困難解決了進藏部隊和筑路大軍的給養問題。此外,十八軍官兵還事無巨細地幫助藏族群眾解決生活方面的困難。為了讓他們感受到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進藏部隊還建起了拉薩第一個公共廁所、第一家現代化醫院、第一個以招收藏族學員為主的干部培訓學校、第一個足球場……這一件件了不起的成就,贏得了藏族同胞的真心愛戴與支持。
1954年12月25日,全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時勝利通車拉薩。在5年艱苦卓絕的筑路歲月里,11萬藏漢軍民挖填土石3000多萬立方米,筑橋400多座,創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壯舉。但這背后,是3000多名勇士把自己的身軀化作了筑路的基石。而在隨后的幾十年間,川藏兵站部的一茬茬汽車兵踏著先輩們用生命鋪就的川藏線,為西藏部隊和地方群眾運送生活物資。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化作忠魂,永遠守護著這條高原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