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精神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精神
1959年9月26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隨著一股工業油流從松遼盆地北部的“松基3井”噴涌而出,大慶油田正式誕生,粉碎了國際敵對勢力以石油為武器,對新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的企圖。從此,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石油工業屹立在世界東方。在此過程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在“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的艱苦條件下,踐行“三要”(一要甩掉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計報酬多少、不分職務高低、不分分內分外、不分前方后方)的誓言,拼命鏖戰三年拿下大油田,并從1976年開始,連續27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學者,美孚石油公司調查團和日本的內野敏夫等曾經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我國科學家在大慶找到油田后,一些外國人又說,“大慶油田原油又黏又稠,只有搬到赤道才能開采”,離開他們,“中國人就不能開發這樣大的油田”。然而大慶人不服輸、不信邪,堅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克服環境、氣候、地質、饑荒等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僅用一年零三個月就從打出第一口井噴油發展到探明長垣面積,只用3年就形成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實現我國石油基本自給,比美國拿下相同類型的東德克薩斯油田的時間整整少了6年。大慶石油人之所以能取得這一令世人驚嘆的成就,得益于他們在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中鍛造形成的“六個傳家寶”,即: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壘精神、修舊利廢精神、縫補廠精神、回收隊精神、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這“六個傳家寶”,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鮮明精神標識。
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
回顧歷史,大慶油田的高產穩產之路并不平坦,遭遇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挑戰。如20世紀80年代,有人發出大慶油田即將走向全面衰退,成為第二個巴庫油田的悲觀論調。因為當時一些采油技術先進的國家探索三次采油屢次失敗,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人不可能搞出他們都未突破的技術。當大慶為了在高含水后期提升采收率,開始研發三元復合驅技術時,有些國際權威勘查后又斷言大慶油田根本不適合這一技術。事實證明,這些外國專家只看到大慶油田難產的地質特征,卻忽視了大慶人在油田開發建設中培養出來的對待技術難題百折不撓、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堅強意志。大慶科研工作者堅持實踐第一觀點,不斷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形成了“三老四嚴”“四個一個樣”“六股勁”的務實精神,創造了“兩分法”“三個面向”“四勤四看”“五到現場”等科學方法,正是以這種對事業、對工作科學認真、求實嚴謹的精神為動力,以科學嚴明的規則作保障,大慶人戰勝了各種困難挫折和干擾,依靠自主創新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讓外國權威的唱衰言論不攻自破,闖出了一條中國人自己的油田開發之路,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中國科技人員講求科學、務實創新的實踐指向。
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之所以能歷久彌新,就是因為它深深植根于大慶石油工人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源于他們把個人價值和國家前途命運融合到一起的政治自覺,“奉獻”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核心精髓。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格外珍貴。因為缺油,公共汽車背上了煤氣包,一些工廠被迫停產,許多拖拉機、飛機、坦克趴了窩。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朱德同志憂心忡忡地說:“沒有油,坦克、大炮還不如打狗棍。”面對此情此景,肩負全國期待,鐵人王進喜作為第一批大慶石油人的代表喊出了“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無數像王進喜那樣的共和國建設者們,自覺自愿地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為國分憂、為民奉獻”的諾言,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中的奉獻因子,就這樣深深地刻印在一代又一代大慶石油人心中。同時,他們的赤子之心、奉獻之魂,也不斷影響、感召和激勵著更多中華兒女作出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奉獻的偉大抉擇。